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个世纪来,基因转移一直在作物改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些有意义的农艺性状,如抗病,抗虫害和抗逆基因、已从非栽培植物转移到某些作物品种中。基因转移包括有性基因转移和无性基因转移。有性基因转移主要是指通过杂交授粉等有性过程将某些基因转入受体中,达到改良作物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无性基因转移主要是指采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将单个有用基因或基因群导入受体系统,产生新的品种或物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本文主要介绍无性基因转移。它为作物改良开辟新的途径,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第38届组织培养会议于1987年5月27日至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同时也有来自欧洲及日本的学者,大会共提交论文256篇,主要内容是关于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对植物、动物及人体细胞的发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会议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组: 1.特殊组织基因表达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将大豆悬浮培养细胞及大豆幼胚培养物置于不同浓度的卡(Kanamycin)、G_(418)和潮毒素(Hygromycin)中培养,观察三种抗生素对大豆组织生长及其形态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_(418)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完全抑制大豆悬浮培养细胞和幼胚再生芽生长的有效浓度分别为3μg/ml和25μg/m1。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3份野生和半野生大豆的DNA分别导入7个栽培大豆品种的295朵花的结果表明:大豆自花授粉6—32/小时(花冠等于或高于最高花萼1mm),切去柱头,滴注DNA于切口处,其导入成活率为31.6%,转化率为8.2%。自花授粉后32—120小时(花刚开至萎蔫),对子房微注射DNA,其导入成活率为1.4%,转化率为0。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栽培大豆品种黑农29号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积累的动态变化.从中可看出:籽粒外形、干鲜重、粗蛋白与球蛋白及粗脂肪含量在开花15天以后均随着种子发育日数的增加而增加。球蛋白绝对含量的积累在开花后25—30天内速度较快,其中11S蛋白所占数量最多,变化也十分显著.粗脂肪含量开花50天后接近成熟水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随籽粒发育而增加,饱和脂肪酸成分随籽粒发育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我们采用一个经过改造,致瘤能力增强的农杆菌新菌系A281,对原来连续几年实验的易结瘤和不易结瘤的大豆基因型进行了致瘤能力和效果的实验。用A281,C58,T37三个菌系对易结瘤的20份大豆基因型进行了致瘤能力的比较;用A281菌系对不易结瘤的88份大豆基因型进行了致瘤效果的观察,使67份不易结瘤的基因型也可结瘤。而对照组只有3份基因型可结瘤。实验证明:农杆菌新菌系A281对易结瘤大豆基因型不但和C58,T37具有相同的致瘤率,并且比其具有更强的致瘤能力。对不易结瘤的大豆基因型,产生了致瘤效果。这使一些不能结瘤的优良大豆类型,通过Ti质粒进行遗传改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