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茶园间作绿肥是茶叶生产的重要措施,它具有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等优点。普洱市现有茶园143.66万亩,正大力建设生态茶园,种植茶园绿肥对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有重要意义。为了向广大茶农提供优良的绿肥品种和种植技术,2011年在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的幼龄茶园中进行绿肥种植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绿肥品种及试验方法2011年选取大叶千斤拔、光萼猪屎豆、望江南三个绿肥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的传统发酵是通过自然存放,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经长时间的缓慢陈化,逐步形成特有的品质风格。人工发酵是通过渥堆过程中产生的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及酶促作用,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系列反应,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品质风味,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但人工发酵工艺要求晒青茶原料多,因渥堆茶数量的多少、堆的大小和高低,关系着茶堆温度、微生物种群及数量、茶堆透气性、多酚类物质转化的速度和程度等,所以一般要求每堆茶5~10t,这样才便于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湿度。随着普洱茶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往往需要进行少量茶的渥堆发酵,尤其是在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级别鲜叶对比试验中最为常见。由  相似文献   
3.
茶园间作食用菌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茶园的有效空间,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值,2010年6月在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成年茶园进行了榆黄蘑(学名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食用菌间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茶园间作食用菌每亩可获鲜菌纯收入4000元,菌渣可以转化为相当于710kg的有机肥,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孙会萍 《中国茶叶》2007,29(6):23-23
云南大叶茶由于芽体肥硕,茎长梗粗,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远高于中小叶种,酚氨比高,向来被认为最适合制作滇红茶和普洱茶。制绿茶,条索粗大、色泽绿褐、滋味苦涩、香气欠爽,与我国传统绿茶风格相距甚远。为了适应市场产品结构的变化,将云南的茶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种植者效益,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叶茶品种加工名优绿茶的技术。如用本场选育的新品种雪芽100号加工的“思茅雪兰”,外形似兰,色泽银绿,满披白毫,汤色浅绿明亮,嫩香持久,滋味醇厚,获1994年首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1年第三届“云茶杯”评比中被评为云南名茶;用云抗10号制作的“卷云”分别获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名优茶金奖、2000-2002年连续3届“云茶杯”金奖。  相似文献   
5.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但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栽培比例与产茶大国的地位却很不相称,这已成了制约中国茶叶品质全面提升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的实践出发,就良种场如何建立良种繁育机制、引进高效育苗技术以加快良种推广速度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