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1990,10(2):27-32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土壤不同 pH 值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的最适 pH 是5.0—6.0,最佳 pH 值为5.5。在土壤 pH 5.5条件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也较高。茶树对矿质元素铝、锰、钙、钼、硼的吸收也以 pH 5.0—6.0最为有利。因此,茶园土壤的最适 pH 应是5.0—6.0,最佳 pH值为5.5,但在该 pH 范围内要注意增加锌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2.
茶园中补缺是植茶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到现在为止生产上所介绍和规订的各种茶园补缺方法有: (1)在不同年令茶园缺行中用播种茶籽的方法补植;(2)在专门的苗圃中培育2—3年的苗木来补植;(3)用大茶树移栽补植。在生产实践上虽然有如此多种方法补植茶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世界和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茶叶科研的发展战略。全文从提高茶树的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分配率、控制激素代谢、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营养组成、品种资源收集和高生理效率、高产优质早生品种选育、病虫草害的生态防治和综合治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及其可控性、茶叶和茶籽内含组份的综合利用开发、新技术应用、宏观战略研究和人材培养及更新等十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苏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项目计划草案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行三人于1989年6月1~15日对苏联茶叶生产与科技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间访问了全苏农工委员会食品工业部、全苏茶亚热带作物和茶叶工业研究所、季米里亚捷夫植物生理研究所,参观了马哈拉捷、恰克伐:苏呼密、索契等地的茶园、茶厂和联合公司,受到了苏方热情友好的接  相似文献   
5.
产业化是茶叶生产发展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14日是李联标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李先生是江苏六合县人,1911年7月14日生,1985年1月29日辞世,享年75岁。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有20多个年头了,但他的精神风貌仍留在我们茶人心中。他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者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茶学研究高级人才,对促进我国茶业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1958年秋成立的,全所现有职工183人,其中科技人员93人,建立了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树植保、茶叶机械、茶叶生理生化、茶叶综合利用、茶叶科技情报八个研究室和茶树生理、茶叶生化、土壤农化、茶树栽培、综合利用等11个实验室,装备了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并附设试验茶场和实验茶厂,有茶园220余亩,生产绿茶为主,加工机具比较齐全。经过二十六年的努力,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水平、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云南大叶种茶树是我国优良的茶树品种之一。这种茶树的产品具有优异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它不懂在色、香、味等品质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也超过一般品种。据中国茶叶分级研究小组1954年分析结果:滇红水浸出物含量为45.01—47.93%,单宁为12.02—15.70%,茶素为3.66—4.16%;而普通红茶的水浸出物平均含量约为40%,单宁含量为8.0—12.0%,茶素为2.29—2.31%。同时,云南大叶种的生长期长,芽叶大,育芽能力强,这些都  相似文献   
9.
试验是在杭州七佛寺鸡冠山更新后的丛式茶园上进行的。其目的是研究在综合措施条件下,茶树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经一年的试验结果,丰产区比对照区增产87.89%。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肥、水、土、采是茶叶丰产的主要技术措施,茶园群体结构状况是茶叶丰产的基础,茶芽的数目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茶樹地方品种的調查与整理,是培育茶樹羣体品种的基礎,也是选育优良类型所必經的途徑。对我國各地区現有的地方品种進行系統的調查和整理,从而明确它們在形态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上的特征特性,是我國茶叶科学上突出而繁重的課题。茶樹是長寿木本作物,其品种的好坏,对生產的影响比一、二年生大田作物更顯得重要。因此,在大力發展茶叶生產的今天,对地方品种的調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