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06篇
  免费   1983篇
  国内免费   3038篇
林业   2170篇
农学   2249篇
基础科学   1786篇
  3597篇
综合类   14442篇
农作物   2045篇
水产渔业   1222篇
畜牧兽医   4976篇
园艺   2123篇
植物保护   1617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627篇
  2022年   1469篇
  2021年   1518篇
  2020年   1388篇
  2019年   1374篇
  2018年   959篇
  2017年   1606篇
  2016年   1085篇
  2015年   1623篇
  2014年   1587篇
  2013年   1944篇
  2012年   2765篇
  2011年   2800篇
  2010年   2590篇
  2009年   2391篇
  2008年   2226篇
  2007年   1985篇
  2006年   1505篇
  2005年   1247篇
  2004年   722篇
  2003年   423篇
  2002年   424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412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5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5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摸索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以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于2017—2018年选择海拔2250 m的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地块进行9个播期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花椰菜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延长,而花球采收期除播期7月10日外随播期推迟而逐渐增长;花椰菜株高、外叶数、开展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等农艺性状有随播期延迟呈现先逐渐减小而后又逐渐增大的趋势;莲座期黑腐病和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升高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花椰菜小区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下降而后又逐渐提高的趋势,播期4月20日和4月30日与其余7个播期产量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花椰菜在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的生产实际和各播期产量产值及商品性表现,推荐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为4月20—30日。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AFB1)容易超标,检出率达80%~100%,毒性大,具强致癌性,可抑制生猪免疫机能,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引起动物继发感染,还会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而威胁人类健康,给生猪养殖带来经济损失,降低猪肉食品安全性。本文通过使用先进固体发酵系统设备和益生菌发酵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中试优化,获得发酵降解猪饲料AFB1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硒浓度0.3 mg/kg,发酵时间12 h,量子波强度30 Hz,益生菌菌种组合CGMCC NO.17328混合CGMCC NO.15611。该工艺将猪饲料AFB1量从63.41μg/kg降解到2.98μg/kg,降解率达到95.30%,AFB1含量达到国家饲料安全标准。生产工艺适合养猪场低成本快速生产AFB1达标猪饲料。  相似文献   
4.
花青素是由类黄酮合成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时会使茶树新梢呈现红色或紫色。同时,花青素相比儿茶素等具有更明显的抗氧化、预防肿瘤等药理保健作用。文章就茶树花青素合成途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为高花青素茶树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旨在满足马铃薯生产中茬口衔接、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利气候下稳产等对马铃薯出苗早、齐、壮的需求,以‘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用基于有益活菌或工程菌提取物的5种生物制剂进行种薯处理,对多重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5种生物制剂较常规化学制剂,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种薯萌芽和芽根同生,出苗期提前2~7天,播种后49天的出苗率提高3.33%~17.78%。其中,表现最好的为酵母核苷酸衍生物和VDAL,种薯萌发和生根均显著高于对照。霜冻后,生物剂拌种处理在恢复前期促进植株生长,由此促进恢复后期的块茎发育,较常规化学处理增产8.39%~24.03%,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保产效果。多马道黑、酵母核苷酸衍生物、根肽和VDAL体现出较好的保产效果,可作为种薯处理剂投入马铃薯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补播乡土物种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异针茅(Stipa alien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溚草(Koeleria cristat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混播组合,于201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天然草地上进行补播。试验采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M.Godron贡献定率法(Contribution law)以及生物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种组合补播后使得群落联结性降低、生物量稳定性增大,群落整体稳定性增强,正向着稳定方向发展;5种组合中,组合D (扁蓿豆+星星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溚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最大,是对草地恢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本试验筛选出了对草地生态修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为草地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韦雨涓 《广东园林》2020,42(5):92-96
欧阳修自幼与园林结缘,仕宦四十年,所到之处植花造园,笔耕不辍,留下数座园林景观、二十多篇园亭记及百余首园林诗词,撰写了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为后人研究园林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欧阳修的园林活 动和园林书写与其宦海沉浮、文学创作紧密相关。欧阳修热爱但不耽溺于园林,其崇尚自然、开放自适,不拘于形,不役于物的园林观,拓宽了园林审美的视域,启发了后人对“物”的审美思考,为园林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欧阳修进一步打开了园林的大门,推动了园林的开放,为园林的繁荣与普及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测定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生长曲线,寻求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粪肠球菌数量,并客观评价其毒性强弱及其对小鼠脑组织的影响,试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OD-Monitor振荡比浊法(Dλ值法)测定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探究该菌在合适时间段内的吸光值(D600 nm)与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的活菌数(CFU)的关系。用粪肠球菌感染小鼠,观察记录小鼠的死亡情况,最后采用Karber法计算粪肠球菌感染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用LD50的剂量感染小鼠,及时采集死亡小鼠脑组织,未死亡的小鼠72 h后全部剖杀取脑组织,一部分做涂片染色,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一部分进行培养,用于PCR方法进行细菌的回收鉴定。结果显示,用两种方法测定此株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在2~8 h生长迅速,为对数生长期,8~14 h生长缓慢,为稳定期,14 h之后死亡数增加,进入衰亡期;对12 h粪肠球菌D600 nm与CFU的关系进行探讨,成功建立回归方程:y=20.769x-1.3422,R2=0.997;其感染小鼠的LD50为7.77×1011个活菌。以此剂量感染小鼠,脑组织涂片染色和培养染色,均能看到革兰氏阳性球菌;PCR结果显示,均出现了大小为112 bp的条带。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菌可导致脑组织充血、出血、形成微血栓,脑膜充血。通过生长曲线和其D600 nm与CFU关系的建立,可实时监测粪肠球菌数量,为后期更深入研究粪肠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机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