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6篇
  15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中国与加拿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生态农业、规模农业和科技农业上的现状,并针对具体指标比较了两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现代农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借鉴加拿大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粤北矿区水稻主产区稻米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引起的健康风险,在该区域内共采集506份稻米样品,通过分析稻米中As、Hg、Pb、Cd、Cr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状况并对其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粤北矿区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国家限定值,其中Cd较为严重,5种重金属在稻米中总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Risk_总为3.22×10~(-4)/年,表明该批水稻样品重金属污染对人体造成的风险较大。常规稻中5种重金属总的健康风险大于杂交稻;不同种植时期稻米的重金属日均暴露量均以Cr最大,但重金属健康风险均以Cd最高,5种重金属总的暴露风险以晚稻最小,早、中稻较大。  相似文献   
3.
施用富含有机成分的物质调控农田重金属砷污染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与环境价值的污染防治手段.不同有机物质(如水溶性有机酸、有机肥、生物炭等)可影响砷土壤环境化学行为,主要包括土壤中砷的有效性、形态转化、土壤-农作物系统砷的迁移,进而改变农作物对砷的富集.本文综述了有机物质在改变土壤砷生物利用度,影响砷在土壤中赋存形态的转...  相似文献   
4.
雨水集蓄利用是近年来缺水型山丘区补充水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成为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径,其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该文结合新沂市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规划的实例,采用自优化模拟模型对其雨水利用灌溉调度进行了优化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沙地柏根中分离到1株根际促生菌,并对其特征进行鉴定。为明确其功能,以水稻为试验材料,用梯度Na2CO3模拟盐碱胁迫,研究该菌对水稻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在盐碱地中研究该菌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1)该菌为杆状,菌落呈白色,革兰氏阳性,长约2 667 nm,宽约906.7 nm,16S rDNA测序表明,其属于耐寒短杆菌属,命名为SDB5 (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 SDB5)。菌体内生长素含量为 356.90 ng/g,细胞分裂素主要是异戊烯基腺苷和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分别为2.13 ng/g和48.57 ng/g。该菌能在0~1 mol/L的NaCl或pH 6~11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盐碱复合胁迫与上述单独胁迫结果类似,说明SDB5菌有耐盐碱能力。(2)在梯度Na2CO3模拟盐碱胁迫下,该菌能使水稻种子萌发率提高 15.2%,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90%、95%和73%,说明SDB5菌能提高水稻的耐盐碱性。(3)在土壤含盐量0.22%、pH 8.4的盐碱地上,该菌能使水稻出苗率提高20%,穗基直径增粗48%,穗长增加12.4%,根长增加43%,根面积增加34.8%,根体积增加25.7%,说明SDB5菌能促进水稻的生长;穗实粒数显著增加,理论产量增加18.2%。综上,耐寒短杆菌SDB5可以提高水稻的种子萌发率及植株耐盐碱性,并在轻度盐碱地中使水稻的生长势增强,产量提高,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树微纤丝角的变异及其与木材性质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纤丝角为细胞次生壁S2层微纤丝排列方向与细胞主轴所形成的夹角,与木材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7个杨树无性系(14株样木)胸径处各年轮的微纤丝角,并对应分析和测定了各年轮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微纤丝角在年轮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径向变异规律为从髓心向外以微纤丝角逐渐降低,年轮间的平均微纤丝角在7.8旱?8褐洌荒静幕久芏取⑾宋ざ取⑾宋矶群拖宋睾吭谀曷旨湟泊嬖谙灾钜臁O喙胤治霰砻鳎⑾怂拷怯肽静幕久芏取⑾宋ざ取⑾宋矶群拖宋睾看嬖谙灾母合喙毓叵??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0.586、-0.516和-0.660。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项式方程可较好地描述杨树微纤丝角与所测定的木材性质的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45以上(n=125)。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在今后针对杨树材性改良的育种计划中,微纤丝角是一个重要的选育和改良指标。图3表3参34。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岭南地区不同产区荔枝的营养品质特性及差异性,以海口、茂名、湛江、广州、惠州、汕尾6个荔枝主产区的8个荔枝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重、可食率、Vc、还原糖、蔗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8项品质指标,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区间荔枝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紫娘喜和糯米糍荔枝单果重和可食率分别最高,妃子笑荔枝Vc和还原糖含量最高,桂味荔枝蔗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不同品质指标存在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8项品质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妃子笑荔枝。不同产地相同品种的荔枝品质指标也存在差异。海口、湛江、茂名3个产区妃子笑荔枝单果重、Vc、还原糖、蔗糖、可溶性固形物均无显著差异,但海口妃子笑荔枝可食率、糖酸比均显著高于湛江妃子笑;广州桂味荔枝的可食率、Vc和总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茂名桂味;在广州、惠州、汕尾3个产区糯米糍荔枝中,单果重、Vc、蔗糖含量最高的为惠州糯米糍。通过聚类分析将3个产区的荔枝分为了3类,每类所包括的荔枝均为相同的荔枝品种。研究结果将为荔枝鲜食品种的筛选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微生物的限制性养分与影响因素,研究选择黄土丘陵区垂直陡壁表面上的裸土(CK)、浅色藻结皮(LA)、深色藻结皮(DA)、藻藓混合结皮(AM)和藓结皮(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类型下碳(C)、氮(N)、磷(P)养分状况与胞外酶活性,并通过胞外酶化学计量来量化微生物的代谢限制。结果表明:LA,DA,AM和M这4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C,N,P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均显著高于CK(p<0.05),并且SOC,TN,TP和微生物生物量C,N,P随CK,LA,DA,AM和M的顺序逐渐增大,藓结皮微生物量C,N,P分别是CK处理的18.3,27.6,14.1倍。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显著提高了C,N,P循环酶的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密切相关。此外,通过酶计量的矢量模型结果来看,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造成微生物相对碳限制的增大与相对磷限制的减小,并受到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也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类型会间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限制。总的来说,生物土壤结皮类型的变化会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量等性质,养分资源的供应状况会造成微生物养分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1、甜品助长近视 据有关专家测定,甜食可以助长近视眼的发展。这是因为,甜食中的糖分在人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如果机体中糖分摄入过多,维生素B1就会相对不足。因此,有专家建议:患了近视眼的青少年,应该尽量少吃甜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利用分子标记方法评价青钱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对青钱柳DNA的提取、SRAP扩增体系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运用优化体系筛选多态性引物,并用1对引物对青钱柳9个种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建立了适于青钱柳SRAP的扩增体系;从110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了13对多态性引物,运用1对引物组合Me7+Em2扩增获得2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率达10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429,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68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267,种源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198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源在遗传距离0.100处聚为3类,聚类结果和地理距离之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青钱柳种质资源库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