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湖南省油菜生长期连阴雨气象灾害发生强度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南省9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资料,以及湖南省农气站1991~2010年油菜观测生育期、产量结构等农业气象资料,结合低温连阴雨指标,分析湖南省油菜生长期连阴雨气象灾害发生的灾害强度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省油菜出苗期连阴雨发生强度呈下降趋势,开花期、成熟期连阴雨发生强度变化较小,区域分布规律以出苗期集中在湘西北,开花期集中在湘中、湘东北地区,成熟期集中在湘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长沙市湿润指数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沁哲  匡方毅  隋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94-17495,17544
根据1954~2010年长沙市气候资料,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长沙市地表干湿状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7年来,长沙市年湿润指数总体略有增加,但自20世纪90年代的丰水期结束后,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典型干旱年——2007年,该年份的出现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有直接关系。在分季节分析极值过程中发现,年降水量距平极值与春秋冬季湿润指数极值出现时间吻合,年潜在蒸散量距平极值与夏季湿润指数极值出现时间吻合,长沙市春季湿润指数下降明显,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沙市2016年7月23日的Landsat8 OLI/TIRS数据,利用覃志豪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长沙市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地表生态环境参数与城市热环境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沙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均较高,高温区域主要分布在建筑用地密集、功能单一以及周边植被覆盖少的地区;(2)长沙市热岛区范围与城市建成区范围基本一致,构成热岛区面积较大的特高温区和高温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长沙县,城市热岛比例指数达0.712,反映出城市热环境形势较为严峻;(3)建筑用地对地表起着升温的作用,植被则相反,且前者升温效果明显强于后者的降温效果。长沙市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在控制建筑用地扩张的同时增加植被覆盖,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4.
利用HJ-1卫星可见光相机(CCD)和红外相机(IRS)数据,采用扩展暗像元法,经过辐射定标、像元提取、云像元剔除、6S辐射传输模式查算等过程,反演了长沙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果表明,长沙市AOD分布河东高于河西,市区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在0.7以上,但也存在典型低值区,远郊大部分地区AOD分布在0.3~0.5。AOD分布的3处典型高值区分别为望城区湘江北路与湘江之间的霞凝港学校-新塘冲-长塘(AOD为1.4~1.6)、四方坪立交桥与鸭子铺路之间的区域(AOD为1.3~1.5)、雨花区长沙火车南站北侧区域(AOD为1.5~1.8);3处典型低值区分别为岳麓区岳麓山-梅溪湖-桃花林公园、谷山林场、雨花区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科技示范园-天际岭公园-湖南省植物园。将AOD与观测得到的PM10、PM2.5浓度进行对比发现,AOD分布与PM10浓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匡方毅  韩沁哲  彭磊  刘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0-14872,15005
利用Daniel的趋势检验、因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1986~2010年长沙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中国SO2排放量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长沙年降水酸性的相关性,同时讨论了致酸物质的传播路径,还对可能有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探索酸雨预报提供预报因子。结果表明,长沙市年降水酸性呈现一次明显的"脉动"变化,酸雨性质已转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降水酸度并没有随当地SO2的浓度下降而下降,尚不能说明当地近地层致酸污染物的排放是形成该地酸雨的主要原因;中国大范围SO2的排放量与年降水酸性关系密切;影响长沙年降水酸性的主要致酸物质来自全球的排放,其中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的排放起重要作用;所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理想,但霾日与年降水酸性呈分段性显著正相关,浮尘污染增加降水酸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EOS/MODIS、FY-3/MERSI卫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和水体面积,结合土地分类数据、气象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统计年鉴,通过定量化计算,探索洞庭湖区不同地表类型植被覆盖度下降的气候和人为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洞庭湖植被覆盖度下降区域集中在水田、人口聚集区和湿地地类;从气候影响来看,水田、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