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深入研究经营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机械化耕作和家庭农业纯收入、经营耕地质量分别对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为提高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可从降低耕地细碎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和提高耕地质量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分析新冠疫情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基于贫困农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农户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5个方面,运用熵权法测度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指数;通过对比新冠疫情前后贫困农户可持续性指数的变化,探讨新冠疫情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在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方面影响大,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方面影响较大,而对物质资本影响较小。为降低新冠疫情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提升当地贫困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阳利永  渠甲源  吴献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93-9696,9935
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手段3个方面,概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基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区、地貌单元、行政区、流域以及特定地区,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研究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各种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尺度4个方面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滇池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剖面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滇池柴河流域土壤采样,研究了平坦设施农业、平坦传统农业、坡耕地、撂荒地和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0—100cm土壤养分剖面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0—100cm内TN含量排序为:设施农业>传统农业>撂荒地>坡耕地>林地,并且设施农业TN含量显著高于坡耕地和林地(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TN含量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0—80cm。土壤TN含量沿土层自上而下逐层降低,但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间的差异不一致。(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0—100cm内TP含量排序为:传统农业>设施农业>坡耕地>林地>撂荒地,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各个土层内土壤TP均无显著性差异。5个土层TP均表现为撂荒地<林地<耕作土壤。土壤TP沿土层自上而下总体先降后升,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P随土层的变化趋势不尽一致。(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0—100cm内有机质含量排序为:设施农业>传统农业>撂荒地>坡耕地>林地,且设施农业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坡耕地和林地。在5个土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有机质差异不显著,只在20—40cm土层内设施农业与坡耕地、林地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沿土层自上而下逐层降低,但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间的显著性差异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侯秋雯  阳利永  周容  郑州锐  胡德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55-5056,5061
基于对玉溪市红塔区2个典型村252户农户的参与式调查,获取农户土地流转现状、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及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等第一手数据,研究了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并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省525户农户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农户种植耕地的来源与差异。结果显示,农户种植耕地绝大部分来源于自家承包地,而只有少部分来源于转入;农户之间的耕地流转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户家庭种植面积相对偏小且较为细碎化,应采取措施来促使农户转入耕地。  相似文献   
7.
兰玲艳  阳利永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71-12372,12377
以玉溪市红塔区研和镇3个典型村230户失地农户为调查对象,对失地农民收支情况、生存现状及其对征地的满意度等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后农民的家庭开支普遍增加,只有约1/4的农户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因此,失地后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虽然71.70%的农户认为总体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43.48%的家庭表示失地后心理还不适应;72.28%的农户对土地征收工作不满意,主要原因有补偿标准低、生活无保障、就业难等问题。对此,从政府和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数量分析和幅度分析两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1999~2007年9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变化研究,找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宏观的角度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户对耕地投入的偏好,关系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云南省5对典型的近、远郊村512农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定量对比分析近、远郊村农户对耕地投入的偏好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劳动、机械、资金还是总投入,近郊村户均投入明显低于远郊村而地均投入则高于远郊村,近郊村耕地利用集约度比远郊村高;在耕地投入结构中,近、远郊村劳动投入均占绝大部分,但近郊村农户对劳动投入偏好强于远郊村而对资金投入偏好则弱于远郊村;对于耕地进一步投入意愿,大部分农户基本保持不变,但农户总体倾向于减少劳动力投入而增加资金投入,且远郊村比近郊村更为突出;农户总体趋向增加“好”质量耕地投入而减少“差”质量耕地投入,且远郊村比近郊村更为突出。应尽快采取措施促使农村特别是远郊村耕地顺利流转而扩大耕地流转规模,尽早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与可持续性投入。  相似文献   
10.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