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晚稻穗期蚜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平均拥挤度与平均数自回归法(Iwao法)、方差与平均数幂法则(Taylor法)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稻田蚜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其本身聚集行为所致,应用Iwao公式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2.
水稻分蘖期三化螟药剂防治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粳稻分蘖期分别接入三化螟卵量100-400块/亩的试验小区,测定结果:为害株率2.26%-9.02%、减产率1.92%—6.55%。平均每个卵块存活幼虫28.75±2.44头、损失稻谷59.11±1.63g。卵块密度、存活虫量与为害丛、株率及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经济允许密度120-140块卵/亩,防治指标90-110块卵/亩,比原指标明显放宽。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秆潜蝇为害损失测定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2~1993年试验表明,早稻稻秆潜蝇株为害率与产量损失率具有密切相关性,关系式为Y1=0.467+0.5139X。水稻剑叶、倒2叶、倒3叶被害,以剑叶受害产量损失最大,其次为倒2叶和倒3叶。影响产量主要因导致穗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3%,经济允许为害株率为5%。  相似文献   
4.
2005年浙江省晚稻褐飞虱暴发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浙江省晚稻遭受严重的病虫灾害,特别是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大暴发,基数高,来势凶,并出现抗药性等新情况,给晚稻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由于防治及时得力,植保系统严密监测,准确预报,农户大力防治,危害基本得到控制,挽回粮食损失185.5万t。  相似文献   
5.
福寿螺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福寿螺(Ampullarium crosseanaHidalgo)属腹足纲柄眼目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食用螺。在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因盲目引进、大量饲养且管理不善,福寿螺迅速扩散到田间,成为一种新的农业有害生物。因其生长快、体型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广,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主要为害水稻、茭白、菱、莲耦、芡等水生作物以及水域附近的紫云英、甘薯、蕹菜、白菜等旱生作物〔1〕。在我国北纬30°以南的省份均有福寿螺的发生报道,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云南、四…  相似文献   
6.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冬兰  李东  郑永利 《植物保护》2007,33(3):136-138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斜纹夜蛾3~4代期间诱杀区比对照区的平均落卵量下降了60%左右,田间幼虫发生量减少了50%~60%,且可减少药剂防治2~3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均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生物猫鼠药在农田对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在室内对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的鼠类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灭鼠效果与溴敌隆相近。生物猫鼠药是生物源杀鼠剂 ,不污染环境 ,对人畜安全 ,是一种较好的灭鼠剂 ,在农田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螟害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螟卵的密度,明确卵量分布规律,是预测螟害发生程度和确定防治对象田的关键。三化螟卵量分布,决定于螟蛾盛发期,各稻作类型所处生育期及嫩绿程度,兹将分布规律总结如下。一、不同耕作制度地区的卵量分布三化螟各代卵块集中分布的稻作,一般是:第一代为分蘖期的早稻,第二代为分蘖期的单季晚稻,第三代为分蘖期的连作晚稻,第四代为孕穗期的连作晚稻。不同耕作类型区,由于适合一、二、三代产卵稻田面积比例的差异,则出现了卵量分布的不同集中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