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薯病毒病检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薯病毒病检测方法邢继英,杨永嘉(江苏徐州农科所221121)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余种,研究较多的是发生较为普遍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我国早在1955年就有过关于甘薯病毒病的报道,但一直未能深入研究。1988~1991年...  相似文献   
2.
甘薯脱毒种薯田间种植后,由于媒介昆虫的传播,会很快重新感染病毒,这种情况对于脱毒种薯生产和脱毒种薯利用年限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病毒病检测方法的限制,一直未能进行深入研究。近年随着甘薯脱毒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摸清脱毒种薯田间种植后病毒侵染情况与产量下降之间的关系,对正确确定脱毒种薯使用年限的要求非常迫切。1993年作者曾利用指示植物巴西牵牛(Ipomeasetosa),研究观察了田间蚜虫传播SPFMV,但对脱毒薯田间连续种植后的病毒侵染率增长与产量下降的关系等问题还是不太清楚。为此,作者于1997~…  相似文献   
3.
甘薯脱毒种薯连年使用后的病毒侵染情况及产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在田间非隔离条件下连续种植的3 个品种脱毒薯,用血清学NCM- ELISA 方法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 ,调查侵染率和反应强度,第1 年就出现了较高侵染率,以后几乎每年增加1 倍,第3 年可接近对照水平。阳性强度也逐年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病毒阳性增长率与鲜薯增产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从理论上证实了脱毒种薯使用年限为2 ~3a 。  相似文献   
4.
甘薯脱毒苗的培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脱毒苗的培育方法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邢继英,杨永嘉,邬景禹,唐君植物组织培养作为生物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现已在700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脱毒苗,能够恢复品种的优良性状,比未经脱毒的原...  相似文献   
5.
我省北部地区,花生轻斑驳病毒病发生普遍,发病率高。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生较少,有时和轻斑驳病毒混合侵染花生。据我们在徐州和连云港两市五个县的数次调查,花生轻斑驳病毒病的发病田块为100%,花生生长中后期的发病率多数田块达70~100%。该病在1979~1986年期间,属于严重和中度流行的年份,分别为5次和1次。由于此病发生普遍,缺乏无病田块比较产量,所以因病而造成的产量损失不易发觉。试验证明,产量损失的多少与植株发病迟早有关,苗期发病减产20%以上,生长中期发病减产10~20%。1976年我省北部花生大减产,病毒病的严重流行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甘薯主要病毒种类及脱毒种薯生产程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甘薯主要病毒种类及脱毒种薯生产程序杨永嘉,邢继英,邬景禹(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221000)近年来,我国对甘薯病毒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通过茎尖组织培养产生的试管苗,由于脱除了病毒,可以大幅度提高薯块产量和改善品质,一般增产幅度达20~50%,干率...  相似文献   
8.
可溶性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以胜利百号(Triumph 100)薯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硅酸盐溶液预处理5 d后接种甘薯黑斑病菌,每24 h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硅能够延长甘薯黑斑病的潜伏期,显著降低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减轻其对薯苗的危害,提高甘薯苗期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血清学检测甘薯病毒制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甘薯叶片、叶柄和茎作样本,分别用研磨提取液和印渍法制样,采用NCM-ELISA方法检测SPFMV。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叶片提取液法平均阳性率为29.3%,用叶柄印渍法可提高到93.3%。后者明显提高了检测效果和可靠性,达到嫁接指示植物法的检测水平,而且采样制样简便快速,更适宜大量样本检测。  相似文献   
10.
甘薯及近缘野生种耐病毒特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比较,从资源圃中选出了50个病毒症状较轻的品种用于进一步试验。对部分的脱毒苗进行接毒试验,通过对比接毒与不接毒两种处理的植株生长势、病毒症状表现、地上地下部的产量来确定品种的耐病毒能力。10个品种接种病毒后各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量退化,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筛选出耐病毒品种徐薯18、徐薯2—2、红东等。鉴定的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及日本朝颜(Ipomoea nil)均易感染病毒,但源自南美洲的Ipomoea cairica。表现较耐病毒。筛选的耐病毒材料将用于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