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6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及9个回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播后覆土前按没剂量对床土喷施及大田分处理插秧测产的方法,对43%立枯青枯净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及水稻田间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3.
大豆品种"吉农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大豆新品种“吉农 8号”是以吉林 2 0号×长农 4号为母本 ,以公交 84- 5 181为父本 ,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 ,多年系选而成。 3年区域试验结果比对照增产 7 6 % ,2年生产试验结果比对照增产 10 7%。 2 0 0 0年4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单产水平高 ,抗倒伏 ,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4.
大豆新品种“吉农四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古农四号”大豆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栽培特点和适应区域,阐述了在育种中所取得成效的几点体会。新品种从杂交开始至育成经历了8年时间,1992年7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本品种具有熟期适中、产量水平高、稳产性突出、农艺性状优良、品质好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中矮秆高粱杂交种杂种优势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改良恢复系与不育作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15个中矮秆类型杂交种。对杂交种单株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叶面积、开花期、成熟期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厌上在组合间的分布各不相同。可将组合的分布分为两大类,即中亲值类型和超高亲类型。(2)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成熟期,穗长,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叶面积、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3)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千粒重和穗粒数。以这些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并协调好与穗长的关系,可以选育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吉农7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大豆新品种“吉农7号”是以长农4*黑农23为母本,吉林20号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经多年系选而成。3年区域试验结果比对照增产4.8%;3年生产试验结果比对照增产12.0%,其主要特点是单产水平高粱叶片光合作用的低温抗,搞倒伏,生育期适中。  相似文献   
7.
1992~1994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向日葵亲本间数最性状的遗传距离分析在产量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向日葵亲中间距离D2值与F1产量的对照优势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回归关系,据此模型预测的产量对照优势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高度吻合,可在育种实践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高粱杂交种“吉粱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高粱杂交“吉粱3号”是利用雄性不育系21A为母本,恢复系7788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其主要特征为丰产性好,平均产量为7900kg/hm^2,比对照品种“吉杂70”增产10%以上,穗大多,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育性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为研究试材,用9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与之杂交,并对其杂种后代F1、F2及BC1的育性分离比例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在F1代全部表现育性恢复,在F2代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3:1,同时在BC1代也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1:1。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分离规律,可以推断控制“吉农105”的细胞核内的雄性不育基因为1对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