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5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云英还田方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紫云英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合理的还田方式,通过定位试验进行了全层翻耕紫云英覆盖、全层翻耕紫云英深埋和全层翻耕紫云英不还田3种方法对烟草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烟草生育期内,好气性细菌数量呈现前期急速下降,中期缓慢上升,后期稍微波动的趋势,深埋处理都略高于覆盖处理;真菌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紫云英覆盖前期可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深埋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放线菌数量紫云英还田处理呈现前期下降,中期急速上升,后期缓慢上升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先下降再持续上升,至烟草成熟期,紫云英覆盖紫云英深埋不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以旺长期为分界点,表现为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的特点,紫云英还田高于不还田;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先迅速下降,再缓慢上升,再急速上升的趋势,以紫云英深埋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烟草生育期的变化不大,都表现为早期稍微下降,以后趋于平缓,以紫云英深埋的酶活性较高。土壤生物学综合评价表明,采用全层翻耕紫云英深埋(1500kg/667m2)更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
几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壤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少、免耕,稻草还田,除草剂使用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微生物、酶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静  肖嫩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24-8825,8830
[目的]研究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培养的条件。[方法]对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tail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4种菌的混合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了溶解氧、温度、pH值、接种比例及接种量对其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培养基的起始pH值6.5、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种子(活菌数约2×109 CFU/ml)中酿酒酵母菌数:产朊假丝酵母菌数:植物乳杆菌数:嗜酸乳杆菌数约为1∶2∶3∶3、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种子的接种量为0.2%、前期120r/min震荡培养24 h,后期静置培养24 h,培养温度为28℃恒温24 h,32℃恒温24 h条件下,培养液中的总活菌数可达到6.50×108CFU/ml。[结论]该培养基增殖效果好,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混合发酵酵母菌与乳酸菌的发酵剂。  相似文献   
4.
利用鸡粪堆制复合微生物肥的关键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机械翻堆,以鸡粪和菌糠为原料,研究其经高温堆肥发酵制备复合微生物肥料过程中关键指标的变化,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堆肥周期中,有机质的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温度先上升达到最高温65℃,并在60℃左右高温维持8~10 d,之后下降。对前发酵物和后发酵物的养分分析表明,有机质由46.0%降到41.2%,总养分基本维持不变,总磷和总钾略有上升,水分则由35.82%下降至25.40%,符合国家NY/T798—2004《复合微生物肥料》标准要求,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概述了覆盖耕作、少耕、免耕和轮耕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合适的施肥除草制度,可以使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等保持较高水平,并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高产、高效、低耗、保护环境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枯草芽胞杆菌B13是一种良好的微生态制剂原材料,为了增加枯草芽胞杆菌B13的芽孢产量,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接种量、培养时间、机械搅拌程度、装液量和消泡剂添加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接种量0.5%,发酵液中添加4根玻璃棒和0.4%的豆油,装液量为容器的1/10,37℃下以200 r/min的转速振荡培养8~48 h,可获得较高浓度的菌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猴头菇与四君子汤配伍的养胃口服液制备工艺及配方,将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养胃口服液的感官评价,并结合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提工艺为煎煮时间1 h、加水量10倍、煎煮2次、浸泡2 h;药食配方比例为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猴头菇≈2:3:3:1:3.9;风味配方为药膳汁20%,白砂糖4%,柠檬...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湖南省进行了18年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的长期定位试验,就3个定位点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总数及放线菌总数之间无直接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并不能作为评价土壤微生物多少的指标;真菌数量可反映土壤的肥力水平,土壤真菌数量可用来评价不同施肥制度的效果。施用30%有机肥和习惯施肥处理的氮素养分和硝化细菌数量较多,硝化细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也无相关;长期施用大量有机肥(60%)的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其它施肥处理,这可能与长期使用大量有机肥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关。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无直接相关性,施肥可影响土壤硫素的供应。施用单质氮肥多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较多,而有机肥施用量高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较少。无肥区的土壤微生物活度最低,60%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度最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微生物活度也高,两者呈正相关。保持农业土壤的健康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联合调控,而不是单纯的采用某一农业技术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少免耕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培肥土壤,进行了33%稻草总重量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生物活性影响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稻分蘖盛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免耕〉翻耕〉少耕,木聚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少耕〉免耕〉翻耕,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为翻耕〉少耕〉免耕,硝化作用强度为免耕〉少耕〉翻耕,微生物活度、氨化作用强度为少耕〉翻耕〉免耕。在晚稻收获期,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表现为少耕〉免耕〉翻耕,微生物活度、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表现为翻耕〉少耕〉免耕。少免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生物性状,且覆盖少量稻草时少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稻草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六味地黄丸药物残渣对土壤肥力的改良作用,采用盆栽试验,在药渣施用1个月和2个月后分别采集土壤,运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反映六味地黄丸药物残渣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药物残渣对土壤中所测细菌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较不添加任何物质的土壤而言,对细菌、固氮菌,尤其是对好气分解纤维素细菌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说明药渣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善了土壤肥力,而且效果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