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无咖啡因茶树新资源可可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茶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32种茶组植物(Camellia Sect. Thea)中,我国分布的就有30种,其中茶〔俗称小叶茶,C.sinensis (L.) O. Ktze〕和普洱茶〔俗称大叶茶,C.assamica (Mast.) Chang〕是传统的栽培茶。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茶多酚、茶氨酸、茶叶嘌呤碱等,所含嘌呤碱主要为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咖啡碱占干物质的2%~4%、可可碱约含0.05%、茶碱约含0.002%。但在茶组植物中,有几个种含可可碱为主,已知的有滇缅茶(C.irrawadiensis)、紫果茶(C.purpurea) 和可可茶(C.ptilophylla),其中滇缅茶含可可碱约为0.5%、紫果茶为2.9%、可可茶高达6.8%。 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张宏达教授发现的新的茶树资源,它的命名是根据曾沛先生采集的标本作出的,因为它的芽叶被浓密柔毛,发表时的中文原名称为“毛叶茶”,在产地它被称为毛茶;又因为它的芽叶含有丰富的可可碱,后来我们称它为可可茶。它和传统的栽培茶树——茶和普洱茶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均具有被毛、3室的子房。可可茶作为我国特有的宝贵资源,所含的嘌呤生物碱不是咖啡碱而是可可碱,这与传统茶叶中以咖啡碱为主、仅含少量可可碱的嘌呤碱分布模式完全不同。这种嘌呤碱的分布模式在茶组植物中是一种新的分布模式。我们对可可茶利用的研究最初也是从它所含的丰富可可碱出发的。从80年代末起,我们对可可茶进行了跟踪研究。对可可茶一系列的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引种驯化,把野生的可可茶变成家种的可可茶。  相似文献   
2.
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因其独特的观赏效果、超长的花期以及珍稀的种源而倍受关注,文章针对其扦插繁育幼苗专用基质进行初步探索。以其原生地土壤作为对照,采用塘泥、黄土、泥炭土、河沙等原料按不同比例配制,设5个处理,进行对比栽培试验,对各组生长指标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同时对各组基质的理化性质进行跟踪测定;经6个月的栽培试验,以黄土50%+泥炭土33%+河沙17%对幼苗生长最为有利,生长量各项指标均表现优秀;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与幼苗生长情况的对比分析,确定了以土壤容重与酸碱度为主要参考指标,以河沙、泥炭土调节土壤孔隙度与粘性的最佳基质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3.
关于开发张氏红山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氏红山茶是处于濒危之中的物种,由于其一年四季开花的习性,在原产地被疯狂盗挖。这一情况应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张氏红山茶的原生地生态环境及其所有植株应加以保护。对张氏红山茶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和开花的生理基础有必要进行研究,本文就张氏红山茶开发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