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4篇
  5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壤丘岗坡地农业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合分析了红壤丘陵区农业水资源和坡土壤资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岗坡地农业开发利用中应采取的五项对策措施,即:1.坡地开发,水利先行;2.改进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合理耕作,扩大土壤有效水库溶;4.推广避旱抗旱生态栽培技术;5.改土培肥,提高地力。  相似文献   
2.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通过4年(1998~2001年)径流场定位观测研究,探明了不同植被垫面雨水产流过程中系统水土流失有显著性差异。水流失量为农作区>常绿灌木区、针叶林区>常绿果园区>退化区、恢复区。坡地不同垫面间雨水地表径流的差异存在,为坡地雨水利用和利用坡地集雨支持农田灌溉提供了依据和可调控性。土壤流失量受人为干预、耕作强度的影响很大,坡地从自然保护到作物栽培,系统的土壤流失量提高20倍。茶果林地的土壤流失低于作物耕种的2~3倍,而高于自然利用和自然保护的6~12倍。养分流失在数量和质量上皆取决于垫面构成。提出了利用坡地集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并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3.
栽培植物的耐镉性与镉污染土壤的农业利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了有效实施镉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策略,采用室外微区池栽培实验,对我国南方几种主要栽培植物耐土壤Cd污染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禾谷尖作物水稻向璃9米虽然对Cd的生理受性较强,但其产品(籽实)易因Cd影响而丧失食用价值。属于污染敏感型作物,不宜在污染区种植油菜、花生和甘蔗等对Cd存留量低,对食用品质影响较小,可考虑在轻污染区种植;油菜、花生和甘蔗等对Cd的生理耐性较强,产品(种子油、蔗糖  相似文献   
4.
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长期定位试验,以研究在等量化肥氮条件下,NP、NPK、NPK+C(养分循环)等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化肥氮条件下配施NPK+C对水稻生长影响最为明显,各项指标均为最高,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是CK的2.5倍与1.6倍左右.NP、NPK、NPK+C处理均可显著促进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5.
两种基因型水稻对环境镉吸收与再分配差异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王凯荣  龚惠群 《农业环境保护》1996,15(4):145-149,176
  相似文献   
6.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湖南丘陵山区茶园土壤肥力的区域分异性、施肥现状以及高产优质茶园对养分的需求特点,1989—1992年开展了AM系列茶树专用叶面肥的研制工作。本文简要阐述了AM叶面肥的设计依据、配方特点及生产工艺,重点介绍了AM叶面肥的应用效果。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茶树生长和采摘季节喷施0.4%—0.5%AM叶面肥,茶叶平均增产20%—40%,且能提高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等与品质密切相关的某些生化物质的含量。在AM系列茶肥中,AM903较适宜在高丘和山区的春、夏茶上施用,AM905适宜在山区和磷灰岩红、黄壤茶园上施用,且夏、秋茶喷施效果更佳,AM906等适宜在广大中、低丘岗地红壤茶园上施用。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丘岗区雨水分配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亚热带地区降雨量时间变化大且不规则的水文特征和垫面多样雨水分配空间变异十分复杂的水文现象,报道2项技术创新成果:①地表径流测量系统——解决测流面积与集流设施的矛盾,同时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②轻型蒸渗器及其降雨入渗再分配测量方法——适用于南方红壤地区农田降雨土壤入渗及其再分配的测量。提出我国亚热带丘岗生态系统水分监测中,数据置信度检测和尺度转换两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3年定位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移耕农业“、‘有机农业“、“石油农业“和“有机-无机结合农业“等不同类型农业的施肥制度对红壤区稻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从农田系统养分平衡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施肥制度的发展与演替问题,指出“NPK化肥+微肥+有机物循环利用“是我国农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所要采用的一种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和湖南省农业厅土地管理局主持并承担、4个单位参加的《稻田合理施用石灰技术的研究》,于今年7月22日由湖南省科委主持通过鉴定。 专家们认为:该课题选题准确,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结论可靠,对指导稻田合理施用石灰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居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并建议在我国南方各省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