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运用不同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时期广西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扶贫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16年广西贫困及统计年鉴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广西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贫困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贫困发生率表现为由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北部—东南部—东北部和南部递减的空间异质性分布。(2)广西各县域贫困发生率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全局空间自相关表现为空间聚集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中高-高区位于西北部,低-低区位于东部和南部,呈集中式分布。(3)因子探测结果为:生态系统恢复能力(0.609 0)教育状况(0.483 5)地形因子(0.459 2)气象因子(0.441 4)经济实力(0.317 5)经济压力度(0.293 5)地表因子(0.2222)人口压力度(0.119 4)社会福利(0.046 3(4)生态探测器结果显示地表因子与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地形因子与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与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等10对因子对贫困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5)交互探测结果说明导致广西县域贫困的分布不是由单一的影响因子造成的,广西贫困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广西县域层面贫困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格局,并定量分析了县域层面的贫困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贫困表现为由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北部——东南部——东北部和南部递减的空间异质性分布。(2)广西县域贫困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高-高贫困区分布于西北部且呈集中式分布。广西县域贫困空间热点分布表现为西北部为贫困热点,东部和南部为冷点。(3)定量分析发现,地形因子、地表因子、气象因子、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经济压力度、经济实力和教育状况是导致广西县域层面贫困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各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影响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解译及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景观解译一直是我国遥感影像解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喀斯特地貌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生长环境的相似性,喀斯特地貌解译难度较大。从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选用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和TM影像,辅以DEM和等高线数据,汇总和建立了喀斯特地貌景观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完成喀斯特地貌解译。最后运用GIS和Fragstats软件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喀斯特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国产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分辨率较高,因而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不同喀斯特地貌形态,其解译精度优于Landsat TM影像,在地貌解译工作中完全可以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替代TM影像数据;马山喀斯特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景观破碎度低,自然性、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较强,有利于喀斯特景观保护;峰丛是马山县优势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为研究区,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模型,探讨了基于县域的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利用广西2015年的县域数据,划分土地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的等级,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和农村贫困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广西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关系,并通过空间热点分析、空间聚集分析和Moran’s I方法评价了两者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空间贫困特征为由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逐渐升高。(2)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及南部向西部、西北部和北部降低。(3)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情况为由南部和中部向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递减。广西贫困的现象与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脱贫要从区域条件入手,并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