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7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危害大,发展快。自1918年首次在美国印弟安那州发现此病以来、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豆抗灰斑病的遗传分析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抗感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5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F#-3,B#-1,B#-2各群体用8个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孢子——菌丝悬浮液混合接种,进行了田间抗性表现的遗传分析。根据其分离和均值表现指出其数量遗传特征,并分析比较了病斑型、病斑数、病斑面积百分率和病斑型级数的世代相关和遗传力,指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4.
大豆孢囊线虫病研究进展及其抗病育种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大豆孢囊线虫的分布与危害、寄主范围、抗源筛选与利用、生化抗性机制;论述了研究该病的意义。在综述了抗病育种进展的同时,也指出了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注意综合农艺性状改进,合理组配杂交,加强抗性鉴定,注重抗病性持久性等问题;还提出了深化抗病分子研究,开展基因转移和分子辅助育种等抗病育种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艺措施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了栽培密度、撒可富专用肥、思德富多元长效肥等农艺措施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度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的影响不大。在各种栽培密度中 ,品种九三 97- 6 0是在 30万株 /hm2 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均达到最高值 ,而对于品种九三 96 - 12 7来说 ,是在 2 5万株 /hm2 时三者达到最高。并且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蛋白脂肪总含量对栽培密度敏感程度因品种而异。撒可富专用肥和思德富多元长效肥均使蛋白质含量增加 ,使脂肪含量降低。施用撒可富专用肥后 ,蛋白脂肪总含量变化因处理而异。施用思德富后 ,蛋白脂肪总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种粒大小选择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种类型大豆种间杂交组合F2至F4为材料,研究种粒大小集团选择效应及对其他性状的影响。表明:种粒大小是一个重要性状,大豆种间杂交后代随着向大粒方向选择,植株变矮,茎秆增粗,倒伏性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性得以改善。在F2根据植株体表现进行种粒大小的分组定向选择,这种趋势能够有效地保持到高代。  相似文献   
7.
大豆耐重迎茬品种的选育问题东北农业大学杨庆凯选育耐重迎茬品种的意义重迎茬是一种大豆生育的不利环境,也是一种环境胁迫。品种之间对此胁迫的反应不同,因此也就有个耐重迎茬品种的选择和选育问题。耐重迎茬品种的选育也变成为抗逆稳产育种的一部分。品种耐重迎茬应从...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和华北春大豆产区的11个野生大豆为材料,分析了蛋白含量与植株形态性状、荚部和籽粒性状等21个性状的相关,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明显趋势:野生大豆的野生性状越典型的进化程度越低的野生大豆,其蛋白含量越高,即植株高大、分枝多、叶小、荚小、荚直、荚多、粒小、粒多的野生大豆蛋白含量高。以7个和蛋白含量相关显著或接近显著的性状对其与蛋白含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粒大小虽与蛋白含量负相关,但它的直接效应是正的,表明选大粒可能与选高蛋白不矛盾。指明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中,选择高蛋白材料,必须克服它与细茎、多分枝、小荚等不利连锁,加强蛋白含量的实际测定和直接选择,以选育结合栽培大豆直立、杆强不倒、主茎发达的特点和野生、半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含量特点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9.
10.
用28个大豆品种分期播种,在不同发育期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探讨影向褐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褐斑率与接种SMVⅠ—1、SMVⅡ—3毒株间相关显著;接种SMVⅠ—1毒株的褐斑率为66.21%,SMVⅠ—2为56.54%,SMVⅡ—3为74.45%,SMVⅡ—4为65.77%;顶枯型的褐斑率为38.1%,轻花叶型为44.1%,重花叶型为57.5%,皱花叶型为65.7%,皱缩型为81.6%。早播的褐斑率比晚播的低。真叶期接种的褐斑率较复叶期和开花期接种的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