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抽穗进程和成熟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个熟期不同的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阃试验,研究了这些品种在4种秧龄处理下抽穗进程和成熟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短秧龄处理下,水稻见穗期有所提前且见穗至完全齐穗所经历的时间较短,抽穗相对集中;在长龄或超长龄处理下,水稻见穗期推迟,见穗至完全齐穗所经历的时间拉长.但生育期不同的品种抽穗进程对秧龄的反应有较大差异.移栽秧龄对同一品种成熟期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27份不同基因型水稻为供试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氮高效基因型和8个氮低效基因型,通过对氮高效基因型和氮低效基因型的氮素吸收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的对比,发现氮高效基因型的氮素吸收效率远远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的,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认为影响水稻氮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其氮素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鄂尔多斯地区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以及豫中平原地区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植物落叶提取的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DOM理化指标的测试,结合紫外-可见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DOM中的有机物结构特征和含量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植物DOM中DOC和COD显著相关(r~2=0.96),且DOC、COD、富里酸及腐殖酸的荧光峰强均与pH呈现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单位有机碳总荧光峰强可以用来较好地指示植物DOM含量。对于在干旱地区的植物落叶DOM中芳香族蛋白类有机物含量均明显高于毛白杨,并且沙柳DOM中含有羰基和共轭羰基的官能团,而毛白杨的荧光类有机质则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其总荧光峰强要明显低于其他三种植物。土壤等因素的区域性差异对植物的盐分含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玉嵩  张根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86-1387,1466
[目的]探究多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栽培密度的反应差异性。[方法]以四川盆地10个宜栽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在4种栽植密度下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栽植密度对供试杂交稻单株有效穗数影响最为明显,与其每穗着粒数、实粒数和穗粒重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很小。[结论]不同基因型品种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对栽植密度的反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川西北丘陵区两熟制杂交中稻的抗旱节水栽培途径,以2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了超稀旱育秧分期移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状况和节水效应。结果表明,秧龄处理对水稻同一品种的见穗期、完全齐穗和抽穗持续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成熟期的影响很小;在采用旱稀育壮秧和良好管理条件下,适度范围内的推迟移栽,杂交稻仍然能保持正常的本田分蘖能力,保持良好的穗粒结构,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推迟水稻的移栽期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本田前期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人工解译遥感影像,MAPGIS软件系统分析,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与公园建设之间的协调性关系进行了讨论,结合分析结果和出现的问题,建议对原有的土地结构作出适当调整,控制建设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用地、地质遗迹和景观用地。综合协调有效控制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注重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作用,并结合二次调查成果数据优化新一轮的规划编制,突出体现景区特有的土地价值,从而使该地区新增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新的良性循环,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