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1.
俄乌冲突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对中国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影响。在分析俄乌两国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的基础上,剖析了俄乌冲突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短期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俄乌冲突将在短期内对中国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引起情绪面波动,引起钾肥原料和能源类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基于此,中国要做好农业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经营主体与国际合作等布局工作,统筹进行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设计安排、核心力量支持与信息渠道体系建设,推进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加速农产品贸易多元化发展的全球综合布局,建立起兼具组织、预警、信息共享和措施协调的有效的农产品应急保障机制,为冲突形势下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和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政府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中有进,逐步向好。但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农产品量大面广、起步晚、基础差,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综述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建立以大数据和全媒体为载体的农产品社会宣传、推进“三品一标”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优质优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机制等,以保证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安居增收。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与新目标。科学合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进展的标尺,又是检视短板弱项的工具,有助于平稳有序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探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研究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一级指标构成。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包含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出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与政策支撑6个二级指标22个具体指标,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包含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村教育文化、农村治理、农村社会发展5个二级指标17个具体指标,由此建立了一套包括3个层次共39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设定39个具体指标在2035年基本实现和2050年全面实现两个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  相似文献   
4.
<正>蔬菜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和重要“菜篮子”农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生产量占世界的5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稳定,供给充足,消费活跃,品种结构趋优,质量安全可靠,长期保持净出口和贸易顺差局面[1-3];然而,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缺乏信息引导常常导致蔬菜市场过度波动,如时常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供求信息不畅通往往导致蔬菜生产和消费脱节,生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出现,造成有限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等。  相似文献   
5.
大豆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位置,实现大豆供需平衡是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大豆产量长期低位徘徊而大豆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针对上述矛盾,以大豆消费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大豆消费量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探寻实现大豆供需平衡的路径。从压榨消费、口粮消费、种用消费、损耗消费4个维度出发,定性分析影响中国大豆消费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构建ARIMA模型,对我国2021—2030年的大豆消费量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大豆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养殖业发展、加工业发展、饲料替代效应、油脂替代效应、城镇化发展、人口增长、收入提高、政策影响和科技进步等;(2)未来,我国大豆消费总量增速有明显的放缓趋势,到2025年和2030年我国大豆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34.23万t和15 698.46万t;(3)未来10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持续上涨,仍将是大豆消费的第一大用途,食用消费稳中有升,种用消费基本稳定,损耗略有下降。基于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大豆仍将长期面临供应不足、过度依赖进口的风险,需从扩大生产、引导消费、适度进口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大豆供需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