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嫩江县地处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很大,近年来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几乎全部实现化学除草,而苗后化学除草剂占一半以上,尤其是在春季土壤水分较大,机车难以作业,土壤处理面积相对少的情况下,其应用面积大幅度上升,但由于不良的气象条件和不当的使用技术等因素,会造成大豆药害的发生。大豆苗后除草剂药害形成后应寻找原因并及时采取预防补救措施以减少危害。1大豆田苗后杂草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2.
“布拉万”台风造成黑龙江省多地玉米大面积倒伏现象。倒伏呈现根倒伏、茎倒伏和茎折倒伏,伴有上部叶片纵向撕裂现象。农艺栽培调查表明:玉米植株高、结穗部位高、种植密度大、小垄栽培的玉米易受风灾影响,出现倒伏;而植株较矮、结穗部位低、种植密度小、大垄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的玉米抗风雨能力强,不易发生倒伏现象。倒伏玉米平均减产20%左右,收割费用亩增加约50元,造成亩直接经济损失约400元。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以“大垄密植”技术为核心,合理轮作、科学整地、耐密品种为基础,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组合调控、全程机械化为保证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质能,而目前实际生产中农作物秸秆多被焚烧、废弃田间地头,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促进小麦、水稻、玉米等秸秆的合理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甜菜立枯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又称黑脚病、苗腐病.该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引起,遇到低温高湿极易发病,甜菜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1-2对真叶期发病最重,幼苗期发病后,地下根变细,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或条状,以后变褐黑色,扩大连片形成环状缢缩.发病严重时,幼苗整个地下部分变黑腐烂、干枯死亡.立枯病发生后,目前无很好的防治药剂和手段,生产上应以药剂拌种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6.
甜菜立枯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又称黑脚病、苗腐病。该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引起,遇到低温高湿极易发病,甜菜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1~2对真叶期发病最重,幼苗期发病后,地下根变细,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或条状,以后变褐黑色,扩大连片形成环状缢缩。发病严重时,幼苗整个地下部分变黑腐烂、干枯死亡。立枯病发生后,目前无很好的防治药剂和手段,生产上应以药剂拌种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栽培模式多样,八十年代主要栽培方法是平播后起垄,九十年代初引进大豆垄三栽培技术,近五、六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平作窄行密植、行间覆膜、平播等栽培技术,这些技术目前在嫩江县都有一定的应用面积,垄三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50%;窄行密植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30%;行间覆膜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7%;平播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通过近三年的调查,将嫩江县大豆不同栽培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效益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质能,而目前实际生产中农作物秸秆多被焚烧、废弃田问地头,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促进小麦、水稻、玉米等秸秆的合理利用,改菁农田生态环境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仓,有着优良的玉米生产优势,目前玉米已成为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粮食作物。2014年5月初玉米播种后出现罕见的长期低温、多雨现象,造成个别地区部分地块玉米出现缺苗断条现象,严重地块田间保苗率65%~70%。经调研,玉米田出现缺苗断条主要为漏播、粉种、烂芽、虫害、种衣剂及除草剂药害、化肥肥害等影响。针对该地块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以保障苗全苗壮。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越区种植现象多指在一定生态区内种植的某玉米品种所需积温明显高于该生态区常年平均有效积温,或某玉米品种所需生育期明显多于该生态区常年平均适于玉米生长的天数。近两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黑龙江省连续出现"自老山"现象,秋季早霜来得比较晚。很多地区为追求粮食高产,违背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普遍选用晚熟的农作物品种特别是玉米品种,使实际的品种布局与科学布局规划相差1—2个生态区或积温带。现在越区种植现象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