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明贵  杨炯蠡 《农学学报》2014,4(10):117-120
以贵阳市为例,在对贵阳市旅游人力资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4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人力资源生态环境;(2)创建贵阳旅游学院,实现旅游人才系统培养;(3)加快开发旅游紧缺人才,提升旅游企业经理管理水平;(4)实施乡村旅游创业培训工程,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期为贵阳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欠发达县域开展。通过简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展,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个案,对黔西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区位、客源、近邻旅游竞合关系、旅游资源互补性和景点离散度5个方面对其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景观廊道构建、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制度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以期对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135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样本,采用历史文献法和空间统计法,对"今贵州省"范围隋唐至清时期的民族村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民族村寨数量和类型持续增加,但不同时期增长幅度波动较大,隋唐时期奠定其基础格局,到清时期形成其现今空间格局.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隋唐至明时期民族村寨...  相似文献   
4.
生态温泉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贵  龚雅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70-22072
阐释了生态温泉产业的内涵、发展驱动力、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以食物链原理和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生态温泉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黔东南乡村旅游者的调查,运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总结出乡村旅游消费需求的人口学特征、旅游消费心理特征、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旅游消费结构特征和旅游消费效果6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6.
桃树流胶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安县芦洪市镇桃树生产发展迅速,来势好。但桃树流胶病已成为危害桃树严重的病害之一。它主要侵害桃树根颈、主干、枝杈和果实等部位,严重影响桃树的生长结果,导致树势衰老,枝条干枯,植株死亡。为此,笔者于2004年~2005年探索和研究防治桃树流胶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比试验和药剂筛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90%以上。其关键技术要点是: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使桃树生长健壮,增强桃树自身的抗病能力。2.调节修剪时间生长期修剪改为冬季修剪。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很少…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土资发[2010]117号"关于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要求,以贵州瓮安县为例,在GM(1,1)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运用Excel工具编制其电子表格模板对瓮安县2011年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板具有运算简便、结果准确、方法实用的特点,能够广泛应用于序列变量的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8.
唐明贵  殷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1-12394
基于对织金县乡村旅游者的调查,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归纳出乡村旅游者的人口学、消费需求认知、消费需求体验和旅游消费效果的基本特征,并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场营销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中小尺度古村落旅游开发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的现状,以响水岩古村落为例,在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主题定位为"山地古村落生态博物馆",在四个规划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一带四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提出管理制度建设和生态风险防范的保障措施,这可以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2024个古村落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统计、数理统计和历史文献法,对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县域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整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特征,18类古村落分类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2)县域单元古村落呈集聚分布模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极化现象突出,形成4个一级核心区、6个二级核心区和12个三级核心区。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常住人口、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是古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河网密度、森林覆盖率和公路里程是交互解释力增强的关联主导因子。4)古村落地理格局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和降水是基础性约束因子,人口和经济是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动力,交通和城镇发展是空间形态重塑的外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空间集聚的精神纽带。研究还发现,随着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