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明曹琥的《清革芽茶疏》从写作到现在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的时光,这是安徽省茶叶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该篇文章对明封建王朝的贡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暴露,读后令人触目惊心,愤慨之情油然而起。文如其人,人以文存,作者曹琥直至今天尚未被人们所遗忘,我想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曹琥明史无传,其生平不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为安徽省“巢人,字瑞卿,明弘治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御史周广疏劾钱宁被谪,琥疏救。贬寻甸通判,再迁广信同知,时镇守中贵托贡献,频有征敛。琥摄府事,坚持不予。擢巩昌知府,未任卒。”…  相似文献   
3.
安徽霍山县,古属寿州。霍山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启于西汉。《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司马迁《史记》记载:“寿州南山产黄芽也。”古代说的“寿州南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这里山高岭陡、云雾缭绕,细雨霏霏,使茶树聚天地之精华,得自然之独厚,故茶叶风味独特,它细嫩多毫,形似雀舌,汤色碧绿,入口香醇、甜润、清心爽神,回味无穷。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唐时为饼茶…  相似文献   
4.
5.
舒城在安徽省中部偏南,春秋时为舒国,汉置龙舒县,后废,故城在今县西八十里龙舒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置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取古龙舒县为名”。我省古代的水利工程之一——七门堰就位于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据《汉书》记载: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于七门岭下,阻  相似文献   
6.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3,(3):164-165
黄山市屯溪区位于皖南山区的休 (宁 )屯 (溪 )盆地 ,行政面积 12 4 .75平方公里 ,四周为海拔 15 0— 4 0 0米的丘陵 ,新安江上游的两大支流———横江与率水均由休宁县入境 ,并在境内汇合 ,全区共有 1公里长以上的河流19条 ,总长度 82 .36公里 ,河流密度为 0 .6 6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超过 10 0平方公里的有 4条 :横江为 997平方公里 ,率水为 15 12平方公里 ,佩琅溪为 14 3.4平方公里 ,新安江为 2 6 92 .75平方公里。河底比降在 0 .0 4 %- 0 .2 7%之间 ,河床均为沙砾石推移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712 .5毫米 (195 1- 1980年统计数 )。该区…  相似文献   
7.
一支由18名大学生组成的“茶艺表演队”不久前在安徽农业大学“闪亮登场”。负责指导“茶艺表演队”的丁以寿副教授介绍说:表演队由安徽农业大学的12名女生及6名男生组成,成立后已在学校举办的几次活动中“小试牛刀”,获得众多的喝采及热烈的掌声。丁副教授称,尽管“茶艺表演队”已接到社会各界的不少邀请函,但他们仍不会让这支队伍投身商业活动,而祗是在校园里为启动和推进安徽茶文化教育发挥作用。据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有关人士介绍,作为一个拥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敬亭绿雪”等众多名茶…  相似文献   
8.
六安瓜片 香飘四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4,(4):119-121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绿茶之一。它由单片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其外形直顺完整,叶边背卷平,如颗颗瓜子;其色银绿光泽,大小匀整,汤清绿明沏,叶底黄绿匀亮;滋味醇和鲜爽,回味甘甜清凉;尤以浓馥的清香,若兰似蕙,沁人心脾。这色、香、味、形,都在这一片形如瓜子的叶上,形成它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安徽古代的家禽家畜安徽省博物馆卢茂村我国古代所称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安徽省也源远流长,它们来源于各自的原始物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攸戚相关。我省地处江淮流域,远在三、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活动,同时各种原...  相似文献   
10.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6,(4):202-203
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区自2004年8月份发现较大规模的野生大豆生长群落以来,今年八月份又在淮南市大通区、八公山区、凤台县均有发现,其中大通区连片生长的约134公顷,这在我省实属罕见。据淮南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林玉明站长介绍:野生大豆的发现,对保护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和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