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林业   7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水稻、玉米等从生物膜膜脂的组成和配比的角度来探讨抗寒机理已有很多的报告,对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研究还不很多。以前的研究结果大部分都支持了脂肪酸不饱和度与抗寒性的相关性,但各种植物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一些相反的结论。为了比较杨树耐寒品种和不耐寒品种在化学和生理特性上的差别,本研究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测定了耐寒欧美杨(45杨)和不耐寒美洲黑杨(69杨)的膜脂总脂肪酸、磷脂组分的配比和总磷脂含量,为判别杨树无性系新品种的抗寒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包宏 《当代农业》2013,(22):62-62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城镇化调查大型数据。数据显示,约有16%的家庭在最近一波城镇化过程中遭遇过征地、拆迁。20年内农转非增长7.7% 此次中国城镇化调查是清华大学自恢复文科院校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全国代表性人户抽样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3.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2d后,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寄主愈伤组织于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继而诱发膜脂肪过氧化反应;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毒素作用后于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  相似文献   
4.
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毒素化学、毒素作用机理、毒素的遗传基础、毒素在林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的成果。指出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林木病害防治上也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Ⅰ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Ⅰ,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07 nm.在365 nm和254 nm波长下LA-Ⅰ无吸收.FAB-MS和HRFAB-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162和C6H10O5;氢谱中的2个信号(δ1.26,δ4.22)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一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3个碳信号(δ181.09,δ66.99,δ21.69),证明存在-COOH,-CH,-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Ⅰ为COOHCH(CH3)OCH(CH3)COOH(α,α′-二丙酸醚),红外光谱也证实了毒素的这一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6.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Ⅱ混合液生测表明 ,2个活性物质对寄主植物的伤害作用没有明显的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因人口居住分散,地形高差较大,有管道距离长,压力等级高,管道布设难等特点,其方案的合理选择是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以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为例,选用3种水源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工程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泡桐木材变色的物理化学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化学和物理两个角度分析了泡桐木材变色的主要因素,对泡桐木材中变色物质进行甲醇浸提。分别用极性从小到大的石油醚、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其分成包括水溶性部分在内的6个组分,进行化学试验分析,得出泡桐木材中所含的酚类物质、环烯醚萜甙类物质和有机酸等是泡桐木材变色的内在因素。而接触空气以及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引起泡桐木材变色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包宏  沈漫 《林业科学》1997,33(5):447-453
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碳十八柱上,以乙腈-异丙醇为流动相,分析了银杏、杉木、杨树叶中磷脂酰甘油的分子种组成。分析采用磷脂酰甘油经磷脂酶C水解后,用3,5-二硝基苯甲酰氯衍生,再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方法。分子种根据文献的相对保留值、标样的实验保留值、分析样HPLC峰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而确定。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林木叶中磷脂酰甘油均主要由八个分子种组成,在八个分子种的相对含量上,树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