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贵池区农科所建立133.3hm2"两优培九"示范片,大力实施以粮食为重点的农产品优质化进程,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下,加强农业科技的组装配套和成果应用,对加速农业科技推广起到明显的示范效果,开创了新的农技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早籼15为材料,研究氮素水平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水稻植株干物质量随生育进程皆呈现增加的趋势,且水稻植株各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对水稻影响最大的是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其干物质积累量越多,产量也就越高。适宜氮素,干物质积累强度随氮用量的增加而加强,增加到一定量后干物质积累强度趋于缓慢。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对产量的贡献,以拔节—抽穗阶段的影响最大,有效分蘖期与无效分蘖临界期影响最小。抽穗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叶片;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穗部。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41.3 kg/hm2,产量达8 550.8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11.7 kg/hm2,净效益最高,为4 835.5元/hm2。  相似文献   
4.
以早籼15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一致的情况下研究施氮比例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期施氮比例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此期干物质积累,基肥施氮比例为40%~50%最利于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的积累,施氮比例为5∶3∶2(基肥∶分蘖肥∶穗肥)最利于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的积累,水稻的产量也最高;拔节—抽穗期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小于51.84%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抽穗—成熟期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小于44.56%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该试验条件下,基肥为40%~50%,分蘖肥为30%,穗肥为20%~3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油(菜)套稻免耕直播技术具有节本、增产、高效的特点,通过连续两年试验,初步掌握了关键技术,对相邻地区推广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建立了禽蛋中53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和硅藻土净化,用GC-MS/MS分析。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 (EI) 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 (dMRM) 检测,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经方法验证,53种农药的仪器检出限 (LOD) 在0.000 25~0.005 mg/L之间,方法定量限 (LOQ) 在0.000 5~0.01 mg/kg之间,相关系数 (r)在0.996 7~1之间;在LOQ、2 LOQ和10 LOQ 3个添加水平下,53种农药在鸡蛋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090%~14%之间 (n = 6)。该方法前处理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准确,在禽蛋中有机氯和有机磷等农药多残留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仪,建立了鲫鱼和产地底泥中41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鲫鱼样品用V (乙腈):V (乙酸乙酯)=1:1提取,经600 mg碱性氧化铝净化;产地底泥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600 mg弗罗里硅土和150 mg石墨化碳黑净化。用GC-MS/MS分析,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EI)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dMRM)检测,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定量。结果表明:1)鲫鱼中41种农药的仪器检出限(LOD)在0.05~2.5μg/L之间,方法定量限(LOQ)在0.1~5.0μg/kg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在0.9960~0.9999之间;在LOQ、2 LOQ和10LOQ 3个添加水平下,41种农药在鲫鱼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3%~1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65%~13%之间(n=6)。2)养殖底泥中41种农药的仪器LOD在0.05~2.5μg/L之间,方法 LOQ在0.1~5.0μg/kg之间,r在0.9964~1.000之间;在LOQ、2 LOQ和10 LOQ 3个添加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