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蚕微孢子虫N.bombycis分离纯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家蚕微孢子虫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微孢子虫的分离,采用差速离心法或自然沉降法的效果均可。蔗糖平衡密度离心法的较优条件为50%-60%的蔗糖连续梯度、23000rpm离心30min,而Percoll法的最佳条件为25%、50%、75%和100%的Percoll不连续梯度、17500rpm离心20min;两种纯化方法相比较,Percoll法的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2.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为昆虫致病性真菌,能感染家蚕发生绿僵病。显微镜下观察菌株体外培养产生的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2~4.6μm×2.5~3.2μm,分生孢子梗单生,具有3~4个轮状分支,每个分支着生2~3个瓶梗,瓶梗基部膨大,在瓶梗顶端尖处着生分生孢子。在感染莱氏野村菌的家蚕幼虫血液中可观察到菌株产生的大量豆荚状、酵母状芽生孢子,病蚕血液呈浑浊的乳白色,体表出现褐色病斑,反应迟缓,尸体逐渐僵化,被鲜绿色的孢子粉覆盖。另发现该菌株在感染家蚕幼虫的体表和血液中能产生菱形晶体,同时菌株在体外培养基上培养时也观察到大量的正八面体菱形晶体,且改变培养温度和pH值,晶体产生的时间延长,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六面体形状及不规则形状晶体。推测莱氏野村菌cq菌株产生的晶体可能是有利于菌株感染家蚕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3.
沐川县地处川南盆周山区,玉米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8.4万亩,仅次于水稻。2011年3月中旬农技部门在大楠镇新场村4社推广地膜玉米套姜黄高产栽培的探索,示范面积110亩,以点带面,全镇种植上千亩。秋后收获,实现了玉米姜黄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家蚕(Bombyxmori)全基因组框架图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夏庆友  周泽扬  鲁成  程道军  代方银  李斌  赵萍  查幸福  程廷才  柴春利  潘国庆  许金山  刘春  林英  钱吉凤  侯勇  吴正理  李关荣  潘敏慧  李春峰  沈以红  蓝希钳  袁联伟  李田  徐汉福  杨光伟  万永继  朱勇  余茂德  沈卫德  吴大洋  向仲怀  于军  王俊  李瑞强  石剑萍  李恒  李光远  苏建宁  王晓玲  李国庆  张增金  吴清发  李俊  张庆鹏  韦宁  徐建哲  孙海波  董乐  刘东源  赵胜利  赵晓兰  孟庆顺  兰锋镝  黄显刚  李源哲  方林  李昌锋  李大为  孙永巧  张振鹏  杨峥  黄艳清  奚艳  亓秋辉  贺丹丹  黄海燕  张晓伟  王智强  李文杰  曹玉竹  余迎朴  俞鸿  李金宏  叶杰华  陈欢  周雁  刘斌  王晶  叶葭  纪海  李胜霆  倪培相  张建国  张勇  郑洪坤  毛炳宇  王文  叶辰  李松岗  汪建  杨焕明 《蚕学通讯》2008,28(4):1-16
我们在此报告了家蚕(Bombyxmori)的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它覆盖了所有已知家蚕基因的90.9%。我们估计的基因数是18510,超过黑腹果蝇报道的13379个基因。我们将家蚕基因组与果蝇、蚊子、蜘蛛和蝴蝶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基因组成上同时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白鲢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病白鲢鳃、肝胰脏分离到2株细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完全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荚膜,粗短杆状,大小约(0.3~0.4)×(0.5~0.8)μm,单个存在或2个相连;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枸橼酸盐、尿素显阳性;对鸟氨酸、蛋白胨水、卫茅醇、苯丙氨酸、H2S均为阴性;V-P试验强阳性,细菌学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菌经胸鳍基注射回归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致敏炭素检液,检测家蚕微粒子孢子,具有凝集效应强,凝集块大、多,凝集反应速度快等特点。本实验范围内凝集效应最佳的1gG含量为1mg/m1~1.5mg/ml,凝集效应最佳的炭素颗粒的粒径为200目。以含微粒孢子为10~3~10~8/ml凝集效应最佳。被检母蛾液凝集效应最佳PH值6~8.5。  相似文献   
7.
N.b致敏炭素母液,目前为止经资料查阅国内外均是空白,更谈不上对它使用性有新了解、据畜牧兽医和水稻叶蝉及灭稻虱的资料报导:它们用来检测病虫曾使用过此方法,致敏的炭素母液保存的温度是借鉴乳胶致敏母液的保存温度,低温4℃最佳,不能入冷冻层;保存期是数月至1年左右.所以,根据该资料进行了N.b致敏炭素母液保存及稳定性测试  相似文献   
8.
对700个母蛾用N.b碳素凝集反应法进行检微,碳检检出率为95.45%,对检的镜检检出率为22.72%.碳、镜检检出率的比值是4.2倍(即碳检有微数>镜检有微数);碳检发生的阳性反应样品,再用显微镜复检有微吻合率达100%,准确性大,误判率为零.检出微孢灵敏度高,最高N.b浓度是7.5×10~6个/ml,最低N.b浓度是2.5×10~3个/ml,可视为碳检700个母蛾批的检微浓度范围,以上数据证实用N.b致敏碳素检查母蛾微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检验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原种及交杂种补正检查,已取得初步的成绩。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年复一年的蔓延,特别是1989年有微原种及交杂种烧种数猛增,对我省蚕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研究者均想尽快的寻找出一种检出率高的方法使有毒种漏检接近于零,拟似微孢得到判断或找到有效口服防微药物经过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与蚕种公司的合作研究,四年来血清学检测微孢技术的应用研究及1990春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蚕病组,北碚蚕种场、永川蚕种场的多点试验,血清学检微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蚕种补正检查,灵敏度高,准确性大,并能克服有毒蚕种漏检的难题,在原种及交杂种的补正检查上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技术自巴斯德博士创立母蛾镜检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在镜检时往往因检测技术的高低而发生误差,致使无病蚕种误焚,或有病蚕种发放,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尤以近年来,生产中发生多种新型微孢子原虫,用现行光镜的检验技术,更难以鉴别。为了准确识别不同种的微孢子原虫,以避免蚕业上重大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