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在区分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整合的FAHP-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指标体系是实用且有效的,可以成功的用来评价一个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②整合的FAHP-TOPSIS法引入了模糊数集,能有效处理专家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评估结果也符合实际。③2003年到2008年,上海低碳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下降率为1.91%;其余各省区均在增长,浙江增长最大,北京增长最小,两者增长率分别为29.73%和0.38%。④北京一直拥有相对最高的低碳发展水平,而辽宁和江西一直分别处于第6和10位。宁夏、青海、甘肃、贵州及河南则一直依次处于低碳发展水平的倒数前5位,且位次不变。最后,分析了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及不确定性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省域低碳发展水平的可行途径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运用流域概念把江西省划分为(环)鄱阳湖区、抚河、信江、赣江、修河及饶河流域和其他外河流域7大部分。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前6大部分在2000~2006年间的生态供需状况,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所有研究区域均存在生态赤字,且赤字在不断增大,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②耕地足迹需求均占总足迹需求的80%左右,科学保护和开发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③草地和林地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3.
以甲积峪流域为例,计算了其在2003年的生态供需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域的足迹需求为0.696 9 hm2/cap,而生态供给仅为0.408 5 hm2/cap,生态赤字达0.288 4 hm2/cap,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从3方面对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足迹为内核,综合考虑人口、GDP等因子所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具有可操作性强、计算公式简单、评价结果明了等优点,用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是十分简洁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甲积峪流域在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由1999年的0.113增长到2004年的0.374,说明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显著。但该流域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应切实加以解决:仍然存在生态赤字,草地资源赤字极大;资源利用效率太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很弱。  相似文献   
5.
6.
核算了我国31个省区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该碳排放在2000~2003、2004~2006及2007~2010年间分别经历了起伏、线性与起伏3个增长阶段。两次起伏可能是由于"非典"疫情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作用。2分省区看,北京总量和人均量均最大,表明其旅游住宿资源开发最为齐备,未来可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样地,海南、广东和上海也较小。但海南的碳排放强度总最大,表明其经济增长对旅游业依赖性最大。相反地,北京经济增长越来越不依赖旅游业发展。碳排放密度则西北小,东南大,呈现类"胡焕庸线"特征。3影响因素按大小可依次排序为:交通活动、研发活动、电信配套设施建设活动、宏观经济活动、城镇化建设活动、教育活动、传媒活动、医疗卫生活动及人口增长活动。据此,提出了一些降低旅游住宿碳排放的对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IPAT模型的江西旅游业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清旅游业碳排放的特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目标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为例,利用IPAT等式分析其旅游业碳排放特征,并用扩展IPAT模型分析其主要人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9-2011年江西省域旅游业碳排放增长十分明显,年均增长率达17.56%.旅游交通是第一贡献者,其次为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的碳排放最小.(2)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因而急需转变,而新型城镇化战略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不明显,因而值得提倡.(3)人口、GDP等因素增长会促使旅游碳排放继续增长,其中第二、三产业对该碳排放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第一产业大,而区域技术进步可能会对其旅游碳排放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因而未来应努力提高区域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