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43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7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亚飞  简桂良  马存 《棉花学报》2004,16(3):183-188
介绍了棉花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方法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并着重总结了利用营养亲和群结合DNA多态性技术,研究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end:Fr)专化型、生理小种、亲和群之间的关系,以及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亲和群与致病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3.
冬季南繁棉花上的病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桂良 《植物保护》2004,30(3):70-71
经数年对棉花南繁病虫害调查明确,冬季在海南进行棉花加代繁殖时棉花病害发生种类和发生规律有别于我国内地其他棉区,其苗期主要病害是立枯病、猝倒病,铃期有疫病、炭疽病和曲霉病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强度温度刺激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三个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三个不同的黄萎病菌系和三个温度梯度,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人工气候箱中研究刺激不同时间对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温度的高低和品种的抗性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扩展有显著的影响,而菌系致病力以及刺激时间长短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影响较小;品种的抗病性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温度对黄萎病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关键作用。初步明确了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扩展的几个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及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4种不同的温度下对31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及落叶型菌株V991进行PDA平面培养,81.3%的强致病力类型菌株表现为菌丝型,落叶型菌株均为菌丝型,80.00%的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为中间型,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菌核型。20~25℃有利于病原菌产生菌核,30℃的较高温度明显抑制菌核的形成。各菌株在25℃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快,分生孢子产量和毒素产量最高;30℃的较高温度下,强致病力类型菌株的菌落直径、分生孢子产量和毒素产量均显著大于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类型,且落叶型菌株高于非落叶型菌株。  相似文献   
6.
缩节安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棉花黄萎病(Verticiliumdahliae)发病初期田间用缩节安叶面喷施的方法处理棉株可减轻黄萎病的叶面症状,控制该病的发生扩展;在重病田以20、40、60mg·kg-1的浓度于7月上旬,在河南新乡叶面喷施1~2次,病指相对减退率为44.7%~66.7%,产量增加0.86%~9.59%。  相似文献   
7.
我国杭花抗黄萎病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回顾了我国从50年代至今选育出的主要抗黄萎病品种。分析了抗黄萎病育种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原因:抗源缺乏,育种方法单一,抗性鉴定方法不规范和抗性遗传规律不清等。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连年流行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对棉花黄萎病的状况进行分析 ,提出病菌的致病力发生变异 ,强致病力菌系的出现及气候条件的变化是造成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控制该病蔓延扩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     
1.病害诊断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感染引起的维管束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呈掌状花斑,类似花西瓜皮状;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劈开茎秆或叶柄,可见维管束变黄褐色。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黑根腐病[Thilaviopsis basicola (Berk&Br·) Ferravis]也称褐根病或黑色烂根,近年来,在新疆的阿克苏、库尔勒、喀什和石河子等地均有发生,以海岛棉受害最重,威胁棉花生产。为此,我们对该病进行了有关病原菌生长特性、品种抗性鉴定及药剂防治等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