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质构造对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在GIS平台上对4945个灾害点进行统计,分析了山地灾害与地震烈度、距中央断裂带距离、岩性等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地震条件下地质构造对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能量主要沿中央断裂带释放,在短轴方向上能量衰减很快,灾害密度在距中央断裂0~12km范围内较大,然后锐减,灾害点呈条带状分布与中央断裂走向一致。中央断裂带逆冲走滑造成其上盘灾害发育明显高于下盘,而前山断裂带逆冲走滑与中央断裂的影响叠加造成中央断裂下盘灾害发育密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特点。(2)灾害总数的99.29%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中央断裂带两侧高地震烈度的Ⅺ和Ⅹ区灾害不仅数量多,密度大,而且灾害规模也大,反映地震能量在形成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灾害密度顺序为:硬岩岩层偶滑岩层易滑岩层较易滑岩层,当软硬岩层相间时,特别是硬岩在上时,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开裂、崩塌和滑坡,且分别在硬质岩层和软弱岩层中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2.
堰塞湖是灾害链的重要环节,对灾害链的演化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典型堰塞湖灾害链实例,分析了堰塞湖在灾害链演化过程中四个关键控制作用:堰塞湖使灾害链加长、提供水源、降低演化条件、扩展时空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堰塞湖灾害链的断链防灾思路:评估、监测预报基础上的应急处置,防治稳定后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灾害链综合防控与变害为利相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区周边19个气象站点的降雨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插值拟合得到研究区2010年8月13—14日区域的降雨分布图,同时,将研究区划分为138条小流域;通过分析和统计这次降雨过程触发的23处地质灾害点所在小流域的降雨量,研究震后地质灾害群发的降雨阈值。研究表明:81.7 mm为研究区震后地质灾害群发的降雨阈值,其值比震前降雨阈值降低了59.15%,而实际降低的幅度可能比这个更大。相应于采用单一气象站点的降雨量,采用区域降雨量分布图进行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相对更为客观,对于丰富和完善降雨阈值研究方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