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立与当前生产模式相匹配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选用棉花品种泗杂3号,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棉区(江苏大丰)不同地力水平田块(高、低)进行麦棉两熟栽培管理方式定位试验,设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系统测定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生育期间的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地力水平显著影响棉花产量,而产量的差异主要由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造成。棉花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是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高产高效栽培较常规栽培产量提高27.5%,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7%、23.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是长江下游较为适宜的栽培方式。因此未来生产中应进一步合理优化栽培方式来提高棉田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研究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影响棉仁脂肪及蛋白质代谢机制,可为我国麦棉两熟棉区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2年和201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进行,以泗杂3号(中晚熟品种)和中棉所50(早熟品种)棉花品种为材料,以单作棉为对照(CK),设置棉花生产上常用的麦套移栽棉(IC)、麦后移栽棉(TC)和麦后直播棉(DC)麦棉种植模式,研究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模式对棉仁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动态、关键酶活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熟棉棉仁脂肪含量皆较CK低,IC、TC和DC呈依次下降的趋势;IC和TC棉仁蛋白质含量皆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略高于泗杂3号。(2)两熟棉棉仁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低于CK,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高于CK;IC、TC棉仁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具有较高的PPase、G6PDH、GS和GOGAT活性,PEPC活性稍低于泗杂3号。(3)棉仁最终脂肪含量与棉仁代谢过程中PPase、G6PDH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EPC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棉仁最终蛋白质含量与G6PDH活性及GS、GOGAT活性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在我国麦棉两熟棉区选择应用中熟棉花品种、麦套移栽方式可以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马铃薯品种铜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铜素吸收、积累、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间马铃薯全株平均铜含量为11.62mg/kg.叶片中铜素累积吸收量陇薯3号呈S型曲线变化,紫花白、大西洋呈抛物线趋势变化;茎中表现为紫花白、陇薯3号呈渐增趋势,大西洋则变化平稳;全株和块茎中的铜素累积吸收量随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2O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磷素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籽粒淀粉粒度分...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LAI及LI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SPAD值、LI和LA...  相似文献   
6.
不同马铃薯品种锰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锰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各器官锰含量以叶片最多,茎次之,块茎最少。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叶中锰素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茎中锰素吸收量变化平稳3,品种最大吸收量和出现时间不同;块茎中锰素吸收量在出苗后95 d达最大值2.15 mg/株。块茎增长期是吸锰最多最快的时期,平均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分别为4.36 mg/株和0.141 mg/株.d,且各生育阶段锰素吸收数量和吸收速率均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苗期锰素分布以茎叶为主,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茎叶中锰逐渐向块茎转移,成熟时锰素运移率分别为:紫花白56.70%,陇薯3号41.90%,大西洋61.18%。每生产1 000 kg鲜薯平均吸锰7.40kg,生产效率为141.65,消耗系数0.002 9。  相似文献   
7.
氮肥减量分施促进甘薯根系分化与块根膨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氮运筹对甘薯根系生长发育、块根分化建成的影响,并讨论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高产高效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6年和2017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本部试验基地黄棕壤上以商薯19和徐薯22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100 kg/hm2 (FP) 为对照,在减氮20%的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施用方式:全部基施 (JS)、全部块根形成期 (移栽后35 d) 追施 (KS)、50%基施+50%块根形成期追施 (FS)。于移栽后35 d(块根分化建成后期)、80 d(块根膨大期) 和收获期挖根取样,调查不定根数、不定根根长、粗根和单株有效薯块的根径范围、根尖数、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测定根系活力、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结果】与FP处理相比,JS处理降低了单薯重,使块根产量显著降低,KS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有效薯块数,使块根产量分别提高7.61%(商薯19) 和11.74%(徐薯22),FS处理提高了单株有效结薯数和单薯重,使块根产量分别增加22.10%(商薯19) 和21.37%(徐薯22)。同时,FS处理较FP处理增加了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目,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了地上部、根系及有效薯块干重和根系/地上部干重比值。相关分析表明,块根膨大期甘薯根系形态特征参数均与单薯重和产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将施氮量由100 kg/hm2减至80 kg/hm2,并将其中一半氮肥在块根形成期追施,可有效促进甘薯根系生长和有效薯块的早期形成,保证单株结薯数,同时还可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根系活力,提高块根膨大期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有利于薯块的膨大和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安徽省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总量大、品质优、贡献大、茬口优、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与特征。当前,在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环境下,我国必须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安徽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生产调研,对安徽省大豆生产地位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结果]分析发现,该地区大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豆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不足,大豆加工业对大豆生产牵动作用不强,大豆补贴不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论]为实现该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大豆生产技术,提高单产,还要继续深化大豆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大豆产业效益和农民积极性。另外,还要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大豆产业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马铃薯锰素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施肥对马铃薯锰素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品种紫花白为材料,设置对照(CK)、有机肥、氮磷肥、有机肥+氮磷肥等4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和有机肥+氮磷肥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各器官及全株锰含量,而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叶、块茎中的锰含量,降低了茎中的锰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全株锰素累积吸收量,其中有机肥+氮磷肥处理对马铃薯锰素累积吸收有正交互效应,二者配施比单施效果好.氮磷肥处理极显著地增加了马铃薯叶片中锰素分布,降低了茎和块茎中的分布,而有机肥处理则增加了块茎中锰素分布,降低了茎、叶中分布.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锰素阶段吸收量、全生育期锰素平均吸收速率、每吨产量锰素吸收量,降低了全株和块茎的锰素利用效率及锰素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