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12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用TRIZOL法提取了小卷蛾斯氏线虫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技术克隆了两条小卷蛾斯氏线虫β-微管蛋白基因cDNA的3′端序列。将得到的cDNA序列提交到GenBank,分别获取登录号EU049857和EU049858。两个序列长度分别为1372碱基(SCTUB1)和1374碱基(SCTUB2),分别编码434和432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的分子量在48kDa左右。氨基酸的124~131位存在一个微管蛋白信号片段GGGTGSG。序列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两个基因与其他线虫的微管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1%以上,两个氨基酸序列都含有两个氨基酸保守区NNWAKGHY和RKAFLHWYTGEGMDEMEFTE。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我国草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设草种强国的建议。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完整的草种业体系,已成为世界草种质资源保存大国,自1987年实施品种审定制度以来,已审定通过了651个草类植物新品种,在利用乡土植物优异基因和内生真菌创制新种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所育成品种基本可满足一般生产需求。种子田常年保有面积10万hm2左右,年产种子约10万t。已在全国建立了5个部级检验中心,并在品种审定、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种子立法等方面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是种质资源收集不及我国现有饲草种质资源数的50%,对已有种质资源评价、鉴定工作不足,缺少用于生态修复的草种和草坪草品种。根据国家生态修复规划,每年需草种7万t,目前缺口巨大,每年进口草种5万t左右,主要是高质量商品草和草坪草用种。质量管理体系中缺少种子认证。建议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加强乡土草、草坪草及放牧型牧草选育;建立大规模草种生产基地及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及提高对草的认识,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文献国际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状况,分析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以及热点主题内容,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结果表明:国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土壤科学、环境科学,而且土壤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农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的文献数量达到文献总量75.04%,表明这几个学科领域是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前沿热点;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物量、有机质、土壤碳等方面,总结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土壤微生物学领域采取的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引种草坪草的适应性评价及病害和草害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97~1998年,对引自丹麦的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羊茅、紫羊茅、匍匐剪股颖和白三叶等草坪草的品种在兰州市进行了适应性评价。观测、记载了草坪的成坪期、密度、盖度、颜色、质地、越冬率、越夏率、返青期、枯黄期、青缘期等性状;调查了病害的发病率,并对病株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统计了各品种带菌率和真菌的分离率;调查了草坪建植与生长过程中的杂草种类和危害程度。结果表明:除Pichwick和Juventus黑麦草以外的所有参试品种均可在兰州地区种植。其中,白三叶的综合性状最好,具有质地柔滑、成坪较快、覆盖度高、枯黄期晚等特点;其次为ORNAMENTAL和SPORT2个混配型草种,成坪快,但抗病性较差;其余各品种建坪后表现好,但成坪速度较慢。草坪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为交链孢叶斑病、离蠕孢叶斑病、德氏霉叶斑病、壳二孢叶枯病、壳二孢叶斑病、镰刀菌枯萎病和叶点霉叶斑病。苗期主要杂革为狗尾草和田旋花。  相似文献   
6.
7.
肥料组合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筛选黑龙江省高油高蛋白大豆产量高和化学品质好的N、P、K组合施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测产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高油大豆东农434最适施肥处理为N3P4K5+叶面喷肥,较习惯施肥增产23%,大豆含油量增加,较习惯施肥脂肪含量高1.4个百分点.高蛋白大豆黑农35的适宜施肥处理为N3P4K5+叶面喷肥和N3P4K5.  相似文献   
8.
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三种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内生真菌可以通过提高禾草种子在干旱、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的萌发和促进植株生长而提高宿主的竞争力。本试验在pH为4~11的8个酸碱梯度下,对带菌(E+)与不带菌(E-) 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中华羊茅和野大麦的萌发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弱酸至强碱胁迫(pH为6~11)下,内生真菌显著提高醉马草种子发芽势;酸胁迫(pH为4~5)下,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P<0.05);中性至强碱胁迫(pH为7~11)下,显著提高种子的胚芽长及胚根长(P<0.05);酸性至中性条件(pH为4~7)下,显著提高幼苗干重;强酸(pH=4)及强碱(pH=11)胁迫下,E+异状发芽率显著低于E- (P<0.05)。弱酸至碱胁迫(pH为6~10)下,内生真菌显著提高中华羊茅种子发芽势(P<0.05);强酸(pH=4)及碱胁迫(pH为8~11)下,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P<0.05);pH为4~11,显著促进中华羊茅胚芽生长(P<0.05); pH=10时对胚根的增益作用显著(P<0.05);酸胁迫(pH为4~6)下,显著提高幼苗干重;强碱胁迫(pH=11)下,异状发芽率显著增加(P<0.05)。pH为4~11,内生真菌显著提高野大麦种子发芽势(P<0.05);碱胁迫(pH为9~11)下,显著促进种子胚芽生长(P<0.05);碱胁迫(pH为8~11)下,显著提高胚根长(P<0.05);pH为4~11,显著提高野大麦幼苗干重(P<0.05);强酸胁迫(pH=4)下,E+异状发芽率显著低于E- (P<0.05)。相对于胚芽,胚根对酸碱条件变化更敏感。综合考虑,最适萌发pH条件分别为:醉马草pH为6~9;中华羊茅pH为6~7;野大麦pH为7~9。  相似文献   
9.
施用根腐病生防颗粒剂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木霉菌等多种生防菌结合的生防颗粒剂为材料,探讨施于大豆田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土壤中施入生防颗粒剂后未明显引起微生物区系变化,也没有使某些微生物明显地上升或下降.在大豆生育期间多数生防颗粒剂组合的真菌数量低于种衣剂拌种处理区;在大豆生育期间生防颗粒剂组合的放线菌数量都高于种衣剂拌种,在分枝期1号和4号生防颗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高于种衣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开花期(R1)到成熟期(R8)多数生防颗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也高于种衣剂处理和对照.生防颗粒剂在分枝期和开花期使土壤中木霉菌数量增加,生防颗粒剂组合、种衣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在分枝期镰孢菌数量较低,除生防颗粒剂组合1号外葡萄孢菌数量在出苗期、结荚盛期都低于空白对照.除结荚期外,其它时期生防颗粒剂处理较空白对照区青霉菌多.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根系间距下禾本科作物玉米(生长和磷吸收)受相邻作物玉米或蚕豆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为目标作物,通过圆柱形根箱培养试验,设置单株玉米、单作玉米、玉米‖蚕豆间作并改变相邻作物根系间距,探究低磷条件下,不同根系间距的相邻作物对目标玉米的生长、磷吸收和根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株玉米相比,目标作物玉米与相邻作物玉米和蚕豆之间均以竞争为主,当作物根系间距较近时,单作玉米的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21%、33%,间作玉米分别下降34%、31%;当作物根系间距较远时,单作玉米的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10%、15%,间作玉米分别下降29%、29%。2)当根系间距较近时,蚕豆的根际pH低于玉米,且间作玉米和蚕豆之间的根际pH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根系间距较远的处理中两作物的根际pH无差异;相邻作物根系间距较远时,间作玉米的根际有机酸浓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的根际有机酸浓度在根系间距较近时无差异。3)不同处理中单作和间作玉米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无差异。综上所述,在低磷条件下,单作玉米的种内竞争强度随根系间距的增大而降低;而在不同根系间距下,间作玉米与蚕豆的种间竞争强度相似且无种间磷吸收促进作用。因此,种间根际互作形成的磷吸收竞争作用或促进作用依赖于适度的土壤磷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