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白龙江沙滩公益林保护区地表甲虫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研究,为保护区生态恢复的抚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林区内选择修枝、割灌、间伐及对照4个不同抚育措施的人工云杉林地,采用巴氏罐诱法进行诱集地表甲虫,对其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甲虫标本543号,隶属17科.其中步甲科个体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89%,是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隐翅虫科次之,占32.23%,球蕈甲科的个体数量占10.31%.大多数科的物种数在不同抚育措施没有显著差异,而步甲科、隐翅虫科等在不同抚育措施下分布有显著差异.间伐区甲虫个体数量最多,与修枝区、割灌区及对照区差异极显著(P0.01).未经过抚育措施的对照区甲虫个体数量最少,多样性最低,种类贫乏,物种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在修枝区最高,与间伐区、割灌区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物种丰富度在间伐区最高,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但与修枝区、割灌区差异不显著.【结论】保护区内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不同抚育措施密切相关,在对保护区进行生态恢复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间伐抚育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对白龙江林区云杉人工示范林进行病虫害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每hm2云杉人工示范林样地内有3种常见的有害生物危害,即云杉落针病、云杉叶锈病和杉针黄叶甲,感病指数分布为3级、1级和3级。通过化学和烟剂防治手段,病虫害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为白龙江林区森林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甘南亚高山5种不同典型森林生境下地表步甲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多样性,探究地表步甲对森林生境的选择倾向,为甘南亚高山区生态环境监测及地表步甲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采用巴氏罐法在人工云杉林(RPA)、人工油松林(RPT)、次生阔叶林(CPB)、次生针叶林(CPT)和原始云杉林(YPA)中采集地表步甲,室内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类群优势度、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在甘南亚高山5种不同典型森林生境下共采集地表步甲2 418头,经鉴定隶属16属33个种,其中分属于青步甲属、通缘步甲属、斯步甲属、蜗步甲属和步甲属的步甲数量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3.16%,16.33%,13.19%,12.00%和10.42%,共同构成了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地表步甲个体数在RPA中最多,在YPA中最少,且RPA生境中地表步甲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森林生境;在属级和种级水平上,地表步甲类群数均以YPA中最多,RPT中最少。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在各生境类型中的大小顺序为:YPACPBRPACPTRPT;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各生境类型中的排序为:YPACPBCPTRPARPT;Simpson优势度指数(H)以RPT最高,CPT次之,YPA最低。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CPT与RPA间地表步甲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为极相似;YPA与RPT中地表步甲群落结构相似性最低,为极不相似。【结论】地表步甲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受生境类型的影响,人工林和次生林地表步甲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尚未恢复到天然林的水平。因此在提倡森林恢复的同时,保护天然林免受破坏是保护地表步甲群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红豆杉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濒临灭绝.通过调查白龙江林区不同群落红豆杉的更新状况,为红豆杉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区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分析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更新特征、更新的环境因子及红豆杉濒危的机制.【结果】红豆杉更新以萌生为主,更新状况良好,随着群落郁闭度的增加红豆杉萌生苗增多,不同的样地红豆杉平均苗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无显著差异.分枝数与温度、光照呈显著的负相关,胸径、高度增长量与光照强度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草本层厚盖度、枯枝落物厚盖度、腐殖质厚度和土壤含水率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影响种群萌生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群落的光照及温湿度,因此,调节林分郁闭度或人工开林窗、增加林内光照和温度,促进红豆杉幼苗的更新,对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和缓解其濒危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发生不同危害程度之间的影响,为白龙江林区中华松针蚧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白龙江林区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25年)的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样地内草本盖度、林分密度、郁闭度、枝下高、树高、冠幅及胸径7个林分因子及中华松...  相似文献   
6.
沙滩林场人工粗枝云杉林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采伐后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的典型模式——人工粗枝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研究区域内分布于低、中和高海拔的粗枝云杉林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沙滩林场人工粗枝云杉林成分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灌木层、草本层的结构参数均与乔木层的结构参数呈负相关关系;(2)区域内粗枝云杉林个体植株集中分布于低高度级与小径级范围内,多属幼龄林。且受立地条件的影响,低、中、高海拔粗枝云杉林树高、胸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海拔的粗枝云杉林长势优于低海拔和高海拔的云杉林;(3)人工粗枝云杉林初植密度偏大,且大多为纯林,森林结构不稳定,这制约了区域林分的结构优化,为沙滩林场生态公益林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雀斑病和灰斑叶霉病是世界油橄榄栽培区普遍发生的两种叶部病害,严重发生时,致使叶片大量脱落,产量降低。因为这两种病害发生条件相似,为了鉴别和研究这两种病害,在查阅、整理国内外两种叶斑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两种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DRP温室透光覆盖材料性能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酯(PET)有光切片和含有机助剂的母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结晶干燥、熔融挤出铸片、纵横向拉伸等工艺,研发了具有高保温、高透光、高强度、耐老化的可降解并循环再生聚酯(Degradable recyclable polyester,DRP)农用薄膜,简称DRP薄膜。使用分光光度计、万能试验机和热重分析仪等仪器,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该DRP薄膜的透射性、保温性、抗拉性能、抗撕裂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耐老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显示,DRP薄膜在光合有效辐射波段透过率为90.73%;在中波紫外、中红外波段透过率分别为0.74%、14.56%,表明DRP薄膜有很强的阻隔中波紫外线能力以及优异的夜间保温能力。将覆盖于温室上自然老化约1 年的DRP薄膜与初始DRP薄膜的光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自然老化的DRP薄膜在光合有效辐射波段透过率降低3个百分点,5~25μm波段红外阻隔能力降低4.34个百分点,说明自然老化的DRP薄膜仍然具有较好的透光率和很强的红外阻隔能力。DRP薄膜纵向拉伸强度可达103.21MPa,可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DRP薄膜纵向裤形撕裂强度为244.17kN/m,是PET膜的19.49倍。在升温到600℃的过程中,DRP薄膜发生了3次较为明显的失重现象,首次失重温度为250℃±5℃,可见其热稳定性较好。研究表明,DRP温室透光覆盖材料在透光、保温、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封育年限对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封育年限对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封育后灌木层的盖度、密度、平均冠幅、高度明显升高,而草本层则相反。(2)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呈V形变化,封育13a达到最小值,而群落植被特征、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土壤养分,呈倒V形变化,封育13a达到最大值。0—40cm,封育13a的土壤平均速效N,P,K较未封育草地分别增加26.42%,107.35%,33.92%;全量N,P,K含量分别增加了168.42%,47.62%和31.12%。(3)封育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固碳能力有所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F_(13)F_(22)F_(30)F_5CK;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F_5F_(13)F_(22)F_(30)CK,说明在狼牙刺群落封育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4)采取封育措施后,外界干扰减少,狼牙刺灌丛覆盖度增加,从而增加地上生物量,使生产力得到提升,生物量与封育年限存在线型关系。[结论]采取封育措施后,干旱河谷地带的狼牙刺群落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均优于未封育,植被自然恢复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陇南油橄榄种植区发生一种叶部新病害,叶片感病后,产生褐色斑点,病斑不断扩大,后期渐变为纶纹状,叶部有单个病斑,也有多个病斑相连,叶背症状不明显。叶片受害部位周围渐失绿,后期变黄,大面积干枯,继而引起早期落叶。通过组织分离、菌株纯化,显微观察,记录了病原的载孢体为椭圆形,大小为286~504μm×132~375μm,产生2种分生孢子,甲型孢子多为椭圆形,具2个油球,大小为4.3~7.6×1.6~3.4μm,乙型分生孢子线状或端部成钩状,大小为13~24×0.4~1.2μm。对病原物r 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得出,菌株A1(a3、a4、a5、a7)与Diaporthe eres菌株遗传距离最近,与Phomopsis属的多个种及该属的有性型Diaporthe sp.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与同源率最高的Phomopsis amygdali遗传距离相对较远。通过对病原物分子生物学分析及形态学观察,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一新种,初步定为拟茎点霉,经查文献,此病原菌在油橄榄上没有记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