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108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MODIS温度/植被指数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该文采用MODIS NDVI时序数据对东北区土地覆盖分类进行研究,以验证MODIS区域土地覆盖制图的可靠性。通过试验发现经过Savizky-Golay滤波处理能有效去除云、缺失数据及异常值的影响,使得NDVI时序曲线能更好的反映植被季相变化特征,分类结果表明NDVI时序数列能较好的区分植被与非植被、草本(一年生)与木本(多年生)覆盖类型。但研究区内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与高盖度草地、落叶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具有相似的物候特征,混分现象比较严重。该研究通过添加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数据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所得温度/植被指数TVI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所得结果用363个野外调查样区进行验证,NDVITVI时序数据的分类精度分别为62.26%与71.63%。结果表明TVINDVI对土地覆盖类型中的植被类型识别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2,自引:15,他引:37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农用地以及城镇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其分布变化则更多地与农用地距城镇的距离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该文还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京小西山山前代表性洪积扇的观察研究,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土壤薄片的观察,分析土壤微形态特征;用ENVI及MATLAB软件处理图片,并对孔隙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WL1)剖面表层土壤微结构为海绵状结构,而园地(WL2)和菜地(WL3)的表层土壤多呈整块状结构或孔道结构;2)各采样点土壤矿物成分相近,但骨骼颗粒形态特征有较大差异。3)WL1剖面土壤孔隙度较高,以面状孔隙为主,WL2和WL3剖面土壤孔隙度过低,以中小孔隙居多。研究认为:1)林地的土壤微结构较园地和菜地的好,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园地和菜地使土壤微结构变差,土壤孔隙度下降。2)各采样点土壤成土母质相似,土壤骨骼颗粒形态差异受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类干扰程度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广辉  张凤荣  徐艳  宫攀 《土壤通报》2007,38(2):369-373
在对北京市后备资源开发可行性标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着的资源质量、生态环境和经济可行性的三重制约。通过土地开发来实现北京市占补平衡不是明智之举。需要改变占补平衡“重开发、轻整理”的现状,使耕地保护的重心从以土地开发为主向以改造中低产田和高标准粮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转变。  相似文献   
5.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讨论了构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进行持续性评价的方法。虽然可以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来选取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但源于土地利用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目前最在效的选取方法是根据科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均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山地与山前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过去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用地带性理论代替以土壤本身性状为划分依据的土壤分类方法,从而导致在土壤分类中,对土壤属性的定量化研究不够,分类单元的概念与边界模糊,以及违反分类逻辑等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土壤特性及发生特点的研究,建立了一个以定量化的土壤本身性状为分类标准的符合科学分类逻辑的便于实际应用于土壤调查的本区土壤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7.
百花山山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贻忠  张凤荣  孙丹峰 《土壤》2005,37(3):277-283
本文测定了北京百花山山地典型土壤剖面各发生层的有机质含量、腐殖酸组分、可见光谱,利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有机质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有机质与海拔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94,,呈显著相关水平;各剖面土壤腐殖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山地土壤的HA/FA值、E4/E6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北京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7,自引:12,他引:47  
【目的】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收集和实测北京南郊-大兴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共进行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4、12.76和12.89 g·kg-1,它们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80.5、59.2和49.0 km,呈递减趋势。大兴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之势。从1980年到2000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由低向高逐级累积的规律,具体变化为有机质含量一级和二级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和14.3%,含量三级的土地面积从23.0%增加到37.1%,四级土地面积减少很少,约为2.19%,五级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50.4%。【结论】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是有机质含量普遍上升的原因,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的有机质入不敷出,呈下降的趋势,应注意土壤的培肥管理。  相似文献   
9.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0.
土地荒漠化是半干旱沙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是导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荒漠化呈整体逆转、局部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地块尺度研究半干旱沙区耕地利用特征,对进一步防治荒漠化、实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分析耕地地块的地表温度特征,并分析形成该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地表温度总体分布范围较大;在耕地地块温差方面,地块温差较大,遥感影像的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20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0 K之间,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19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1 K之间,且地块温差大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大;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平均温度高于地块平均温度。科左后旗自然降水量的空间分异使得耕地地表温度范围较大。坨甸微地形导致自然降水重新分配和耕地地块存在一定高差造成耕地地块温差较大。微地形条件、土壤质量及农业管理措施共同导致了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温度较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在半干旱沙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评价单元的确定宜采用网格法;建议对耕地地块边缘的耕地进行退耕,以进一步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