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其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地解决精准扶贫等问题。本文以产业耦合协调理论为基础,以具有重要价值的茶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研究的突破口,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中国18个产茶省份的数据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研究表明,中国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呈现逐步协调的趋势,但整体而言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等级除浙江省达到勉强协调外,其余17个省份均为失调状态,其中浙江等8个省份属于茶叶资源驱动型茶旅产业融合模式,山东等10个省份属于旅游资源驱动型茶旅产业融合模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产业间深度融合互动、加强政府引导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兼顾区域本底差异的生态补偿模型,进一步明确京津冀生态补偿时空分异格局及其主导驱动因子,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与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碳赤字,利用模型构建、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技术等方法构建了合理的生态补偿框架,分析和研究了2007—2020年的京津冀县域生态补偿的时空变异格局、空间自相关性、驱动因子排序和交互作用等内容。[结果](1)京津冀县域2007—2020年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碳吸收量大体呈现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2)修正前的京津冀县域碳赤字呈现东、南、西部高,而北部较低的U形格局,而修正后的碳赤字由于兼顾了区域间本底差异,在时空分布上更加均匀。(3)生态补偿额度冷点区域基本分布在京津冀东北部,热点区域分布在京津冀西南部,两者之间存在个别冷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热点区域向东北方向移动,冷点显著区域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不同年份内影响生态补偿额变化的主要因子不同,2007,2012,2017和2020年这4 a中影响京津冀县域生态补偿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分别为第三产业产值、财政收入、第二产业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不同年份导致生态补偿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的代表,是低碳行动的有力践行者,随着低碳生活教育不断深入开展,建设低碳校园的任务迫在眉睫。文中通过对河北省11个市的主要高等学校发放随机问卷收集了957份河北省典型大学生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碳排放基本数据,利用碳排放因子核算了相应的碳排放量,对数据进行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衣食住行用中,食(53.8%)和用(40.8%)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较大,住占比最小(0.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环保认知水平,但是在部分碳排放量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环保意识与实际行为存在异步性,环保行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文中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绿色校园约定,为创建低碳校园提供针对性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白洋淀流域长时间序列植被生长状况及驱动机制,为进一步保护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基于2007—2020年NASA MOD17A3H的NPP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白洋淀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异、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 [结果] ①白洋淀流域植被年均NPP值在217.1~357.6 g/(m2·a)之间变化,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部山区较高,东南部平原区较低的分布规律; ②超过80%的研究区域植被NPP具有明显波动性,其中西北山区和东南平原波动性最强; ③绝大部分植被NPP随年份呈增加趋势,并且由东南至西北,从不显著增加逐渐过渡到显著增加状态; ④研究区内,西北部地区为Hurst指数小于0.5的反向持续性区域,未来植被NPP可能会出现增加趋势减缓的问题,西南地区为正向持续区,未来变化趋势良好; ⑤研究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为温度、人口、第三产业等,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单因子,其中降水和温度的交互作用最强。 [结论] 2007—2020年,白洋淀流域植被NPP逐渐增强,温度虽是影响NP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但社会因素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