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4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蔡德华  宋爱荣 《食用菌》1989,11(6):25-26
为了探索食用菌与粮食作物立体种植的新路子,我们于1987和1988年分别进行了玉米,平菇、木耳大田立体种植的研究。两年的试验都取得玉米亩产超千斤、平菇亩产3000多公斤和鲜耳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每亩纯收入达5000多元,比单种玉米的经济效益提高20多倍。试验表明,玉米、平菇、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创三高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现将两年的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台湾樟芝对碳素营养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报道了台湾樟芝 (Antradiacomphora)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六种不同碳素营养源组成的合成液体培养基 ,对樟芝菌球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樟芝对六种碳源均可利用 ,其中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佳 ,菌球数量及菌丝体干重均居首位 ,菌球数量是对照的 3 5 5倍 ,菌丝体干重比对照高出1 73倍 ,樟芝对乳糖的利用较差 ,菌球数量虽比CK仅少 2 5个 / 10 0mL ,但菌体干重相差较大 ,每10 0mL相差 2 5 6 9mg。对樟芝发酵液pH测定情况看来 ,不同碳源组成的培养基终止pH表现不同 ,以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终止pH为 4 5~ 5 0左右。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终止发酵pH为 3 5~ 4 0 ,而乳糖则为 5 5以上。试验表明 ,樟芝菌丝生长极其缓慢 ,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若培养基配方不合理 ,菌球就不生长 ,本文筛选了适合樟芝深层培养的碳素营养源 ,为樟芝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灰树花发酵液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树花发酵液多糖(粗、精),以100mg/kg.d连续灌胃给药11d,昆明种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的抑制率分别为81.19%(P<0.05)和79.96%(P<0.05),而环磷酰胺以20mg/kg.d小鼠连续腹腔注射11d,其抑瘤率为77.32%(P<0.05)。  相似文献   
5.
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发酵液中5个灰树花菌株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第6天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Gf961菌株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为0.58%,Gf962菌株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为0.3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接种后第9天最低,随后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试验为确定从发酵液中提取蛋白质的最佳时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宋爱荣 《食用菌》1992,14(6):9-9
人防地道栽金针菇在我省已大面积推广,但产质量还不尽人意.为了筛选出适合人防地道栽培的稳产高产金针菇品种,我们于1991年对引进的七个菌株进行了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①菌株:初雪WF_1引自华中农大,FV02自选,FV32引自上海农科院,向阳黄引自山东省农科院,日本金针菇引自山东师大,FV31引自福建三明真菌所.②培养基配方:棉子壳78%,麸皮20%,糖1%,石灰1%,料水比1∶1.2,pH自然.  相似文献   
7.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探讨不同碳、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碳源利用比较广泛,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对菌球生长性状的观察,pH、菌球干重、发酵液多糖含量等的测定及方差分析,明确葡萄糖和甘薯淀粉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较适宜的碳源。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氮源利用也比较广泛,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以蛋白胨为好。  相似文献   
8.
1985年—1983年,我们进行了“玉米平菇大田间作”的试验,初步探讨了平菇与玉米大田间作的高产栽培工艺。结果表明,玉米条幅间各种生态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平菇的生长发育。由于平菇与玉米间密切的互惠作用,从而取得了亩产鲜菇3500—5000斤,玉米1300多斤的好收成,每亩收入达2500—3000元左右,较单种玉米的经济效益提高了10倍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粮菇争地问题,为大面积栽培平菇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探索樟薄孔菌抗菌活性为目的,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获取樟薄孔菌菌丝体,以乙醇提取其醇溶性组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红外光谱对醇溶组分进行鉴定,对其进行植物病原菌和医学病原菌的抗菌试验。结果表明,醇溶组分主要含有顺十二碳-10-烯酸四氢吡喃酯、5-己基-α-呋喃酮、Z,Z-十八碳-9,12-二烯酸、十八碳-9,12-二烯酸乙酯、十八碳-9-烯酸乙酯、1-(2,6,6-三甲基-环己烯基)-1-十一烯-3,6-二酮、邻苯二甲酸-α-乙基己酯、2,6-二氨基-3-(4-氨基-6-喹啉偶氮基)吡啶8种化学成分。对醇溶组分进行植物病原菌和医学病原菌的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樟薄孔菌醇溶组分对苹果腐烂病菌、葡萄黑痘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大肠杆菌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