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 3.0和20℃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 J/mol(30℃)、-21.36 k J/mol和8.45 J/(mol 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 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h内N10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标题纯品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标题纯品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有毒有害成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周丛生物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丛生物是一种普遍生长在稻田水-土界面中的微生物聚集体,在调节稻田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野外田间微区试验研究稻田周丛生物对氨挥发的影响,分别设置了周丛生物正常生长以及添加特丁净(C10H19N5S)调控周丛生物生长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于基肥(BF)、分蘖肥(TF)、穗肥(PF)施加后测定周丛生物影响下的氨...  相似文献   
5.
孙瑞  孙朋飞  吴永红 《土壤学报》2022,59(1):231-241
周丛生物广泛分布于稻田生态系统淹水环境中,直接影响稻田养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但其是否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却鲜有报道。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延边(YB)、鹰潭(YT)和镇江(ZJ)的水稻土培养周丛生物,并研究了三种周丛生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培养的周丛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三种周丛生物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延边周丛生物(YBP)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处理(P <0.05)。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周丛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与土壤pH、全磷、总有机碳和全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1)。此外,三种周丛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中,延边周丛生物(YBP)在整个检测期内的碳代谢活性最高,鹰潭周丛生物(YTP)的碳代谢活性最低。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周丛生物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水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18%)和α-淀粉酶活性(P <0.05),同时提高...  相似文献   
6.
周丛生物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周丛生物是一种普遍生长在稻田水-土界面中的微生物聚集体,在调节稻田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周丛生物对氨挥发的影响,分析田间氨挥发通量与周丛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田面水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控制稻田氨排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野外田间微区试验研究稻田周丛生物对氨挥发的影响,分别设置了周丛生物正常生长以及添加特丁净(C10H19N5S)调控周丛生物生长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于基肥(BF)、分蘖肥(SF1)、穗肥(SF2)施加后测定周丛生物影响下的氨挥发速率,计算整个水稻生长期内的氨挥发通量,分析不同稻田周丛生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田间理化性质与土壤氨挥发的关系,构建基于周丛生物的稻田氨挥发预测模型。[结果] 结果表明:周丛生物正常生长状态下基肥和分蘖肥时期氨挥发累计损失量分别达到24.8±1.1 kg?hm-2,10.9±0.1 kg?hm-2,添加了C10H19N5S后氨挥发累积量分别降低了71.3%,39.3%,穗肥期氨挥发差异不显著。淡色藻门Ochrophyta(8.1%~~67.6%)、隐真菌门Cryptomycota(3.9%~~54.8%)、线虫动物门Nematoda(0.6%~42.6%)为周丛生物中真核微生物优势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2.1%~23.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8.1%~16.8%)、绿湾菌门Chloroflexi(14.6%~0.8%)、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1.0%~3.3%)为原核微生物优势门。相关性分析表明,周丛生物生物量,田面水氮素含量,风速是影响日氨挥发通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使用C10H19N5S调控周丛生物生长能够有效的降低基肥以及分蘖肥期间稻田土壤氨挥发,减缓因氨挥发造成的氮肥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也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增强长春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长春市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安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长春”的迫切要求.文章针对2011年长春市秋菜检测全过程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阻燃剂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对人类的器官、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危害以及向周边环境的不断迁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迫切需要处理的污染物之一。以同系物4-溴联苯醚(BDE-3)作为降解对象,将海藻酸钠和生物碳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BDE-3的潜力、机制及添加降解菌Sphingomonas sp. DZ3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的海藻酸钠为微球制备的最佳质量浓度,该微球制剂在液相中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微球的最大吸附量为28.6 mg·g-1。用添加微生物的微球菌剂对BDE-3污染水体进行修复时发现,微球菌剂在溶液中能加速BDE-3的降解,与游离的微生物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Monod降解动力学方程对该降解过程进行拟合,得到降解动力学方程为υ=υmax·S/(KS+S)=14.29·S/(31.71+S)。  相似文献   
9.
广泛分布在水-土界面之间的周丛生物是稻田生态系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关键热区和必经之地,但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稻田周丛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调控功能。为进一步了解周丛生物磷捕获功能,本研究选取我国主要稻区周丛生物,覆盖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三个水稻种植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周丛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结合PLS-PM和回归分析揭示影响稻田周丛生物捕获磷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我国主要稻区周丛生物磷捕获能力由北到南、由西向东呈现递增的趋势。不同地区稻田周丛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 < 0.05)。在属水平上,华南地区周丛生物以Acinetobacter、Proteiniclasticum等原核微生物及Gregarina、Adriamonas等真核微生物为优势物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周丛生物以Bacillus、Cloacibacterium等原核微生物及Gregarina、Vermamoeba等真核微生物为主组成;在东北地区,周丛生物由Flavisolibacter、Anaerolinea为优势的原核微生物和以Adriamonas、Vermamoeba为优势的真核微生物组成。发现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田面水pH)与周丛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相关性。华南地区周丛生物中的微藻对于磷的捕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东北地区周丛生物中的聚磷菌对磷的捕获有正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稻田周丛生物磷捕获能力的分析,丰富了对稻田周丛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调控磷循环的认识,也为将来开发生物技术回收利用稻田盈余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