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滴施磷酸二氢钾后土壤中磷的移动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采用土柱模拟滴灌施P肥,研究了P在土壤中的移动和分布。试验结果表明:①滴施含P量200mg/L的KH2PO4后P在砂壤土、轻壤土、重壤土中分别纵向移动了22、16、14cm。横向和纵向移动的距离基本相同。②随着滴施P浓度的增加,P的移动距离增大,P的主要累积层加深。赤红壤中滴施P浓度200、400、800、1000mg/L时,P分别移动了12、16、20、22cm,而且有效P和全P含量增加显著的土层深度分别为0~8、0~12、0~18、0~20cm。在相同质地情况下,滴施高浓度P肥溶液可以明显增加P的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武汉市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有效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区域差异化推广、技术成果有效转化、市场化有偿推广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高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高油花生品种荚果发育过程中荚果的鲜重、干重及籽仁干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321-31和鲁花12号荚果发育晚、速度慢,持续时间短;冀花4号、冀花5号、冀花2号和R1549荚果发育较早、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不同花生品种荚果发育规律表现一致,即荚果发育初期,以荚果膨大为主;始花40 d后,荚果发育进程加快;始花47~54 d,荚果鲜重和干重快速增加,但含水量仍在60%以上;始花54~68 d,荚果鲜重和干重继续增加,但幅度不大,而荚果鲜重则随含水量的急剧下降而减少;始花68~82d,荚果含水量较少,荚果干重和籽仁干重再度急速增加,始花82 d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张义强  魏占民 《节水灌溉》2012,(4):15-18,21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每年农业用水量45亿m3左右,其中秋浇用水量占到1/3。秋浇是河套灌区特有的灌水方式,也是灌区节水保墒的关键。以河套灌区具有代表性且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套种玉米田块为研究对象,进行秋浇覆膜灌溉新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试验方案的跟踪观测,系统地分析了这种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3个土壤层次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为>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26.39%~42.38%;其次为1~5 mm含量,占14%~18%;<0.25 mm的含量最小,占2.31%~6.73%。毛竹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0.90 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毛竹林地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与0.25~3.1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与>3.15 mm和<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毛竹林地0~20 cm土壤层中,分布在>5 mm和3.15~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4.86%和11.26%,低于20~40 cm和40~60 cm土壤。这也说明,长期集约经营毛竹林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传染性支气管炎抗原的质量,测定了3种不同来源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EID_(50),选取滴度最高的病毒株作为毒种,建立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WH株种子批,并对冻干毒种进行了毒价测定。结果表明,含毒尿囊液在冻干前后毒价无显著性差异,毒种的EID_(50)在10代内无变化。冻干毒种在-40℃和-15℃保存1年,其毒价基本不变。经检验种子批未受到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冀花10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冀9102为母本、87-7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和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油用型小果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河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荚果产量为4128.00 kg/hm2,较对照鲁花12号增产20.71%;在河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荚果产量为3694.20 kg/hm2,较对照鲁花12号增产22.60%。该品种籽仁脂肪含量为56.82%。2012年通过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防雨棚管栽试验条件下,以品种“3279”为研究材料,通过7种不同处理来研究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肥耦合处理中,冬小麦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有所不同,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平衡关系。其中,深层施肥处理其小麦在生长后期能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但气孔导度却有所降低,有效地减少了水分散失,表现出很好的节水潜力。同样水分条件下维持同样高的光合速率时,深层施肥的肥上灌水与肥下灌水相比,其受水分影响小,叶绿素含量下降快。深施肥20 cm处灌水处理,在开花后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最强,气孔导度小,细胞间隙CO2浓度高,具有更好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9.
Convers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to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is a common management practice in subtropical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biomass in one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wo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site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forest convers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t the Huito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ncentra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NH4^+-N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much lower under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as compared to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otation of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as only 53%, 46% of that in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was 97% and 79%,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C to soil organic C was also lower in the plantation site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N to total nitrogen and NH4^+-N was greater in the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sites. Therefore, convers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to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and continuous planting of C. lanceolata led to the decline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forest soil in subtropical China.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鲈3号”存活率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将25℃(对照组)下暂养的大口黑鲈“优鲈3号”直接放入31、34、37℃水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应激后鱼体的存活率及肝脏生化指标。结果表明:37℃组成活率低于31℃、34℃组,仅为50%。31℃和34℃组T-SOD、GSH-PX、CAT、LZM、AKP和ACP活力在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37℃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ACP活力在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培育大口黑鲈“优鲈3号”鱼苗时温度应该保持在34℃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