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严寒季节长达6~7个月,受寒冷气候条件的影响,散养羊生长缓慢,饲料消耗量增加,掉膘现象严重,产羔率和羔羊成活率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大降低了养羊的经济效益。建筑暖棚不仅能提供充足的热能,还可防止羊只掉膘。但是,常用的取暖方式以燃烧木材、煤或羊粪砖为主,存在着污染环境的隐患,并会受资源短缺的限制。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可以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是一种洁净的能源,不会造成污染和公害。因此,利用太阳能采暖和暖棚养羊能够推动畜牧业向健康、高效、资源节约的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多年来,内蒙古的羊存栏量和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的三分之二都是来自农区的舍饲养殖。因此,通过对内蒙古农区舍饲模式下羊的养殖福利现状进行综述,为研究与推广内蒙古舍饲羊福利养殖技术,建立适合内蒙古舍饲羊福利养殖模式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开展羊的福利养殖,打破动物福利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内蒙古养羊业的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概要介绍国内外家畜生产追溯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家畜追溯系统的构成要素,探讨肉羊生产中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目的,提出我国家畜和畜产品生产中可追溯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家畜和畜产品追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杜泊羊与蒙古羊及小尾寒羊杂交育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的杜寒及杜蒙90日龄、150日龄杂交育肥羔羊进行了随机取样称重,统计对比育肥羔羊平均体重和日增重,从而对杜寒、杜蒙杂交育肥羔羊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的育肥效果进行讨论。结果发现,杜蒙杂交育肥羔羊150日龄的平均体重、日增重以及60 d增重显著高于杜寒杂交育肥羔羊(P<0.05)。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采用消化试验研究肉牛日粮精料中麸皮比例对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良好、体重一致(369.5 kg±37.8 kg)的杂交后备母牛(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24头,随机分为6组,即试验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和Ⅵ组,每组4头,分别定量饲喂6种不同麸皮水平的精料日粮(3.5kg/d),粗料(青贮)自由采食;各试验组精料麸皮水平分别为0%、10%、20%、30%、40%和50%;预饲期20 d,试验期30 d,试验最后7 d收集全部粪样。结果表明:日粮精料中麸皮水平对日粮有机物(OM)、粗蛋白质、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消化道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麸皮水平日粮的OM、CP、淀粉和NDF的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9.40%~55.52%、48.56%~53.90%、88.87%~93.29%、48.11%~57.9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多胎候选基因BMPR-IB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PCR-RFLP),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R-I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和蒙古羊单羔群体中都不存在BMPR-IB基因的FecB(A746G)突变,说明BMPR-IB基因不是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的主效基因;而在多胎品种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了相应的突变,发现了3种基因型,其突变纯合子(BB)、杂合子(B+)和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0,0.733,0.167,将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BB基因型母羊和B+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x2适合性检验,小尾寒羊该基因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由此推断BMPR-IB基因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8.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三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雌二醇对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刺激,检测与分析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pik3r3、Akt、mapk3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以5代内的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添加10-8 mol/L的雌二醇(以等量培养基替代雌二醇作为对照组)作用0、1.0、1.5、2.0、2.5、3.0、3.5、4.0、4.5、5.0 h后输卵管上皮细胞pik3r3、Akt、mapk3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中添加10-8 mol/L雌二醇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pik3r3、Akt、mapk3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作用0 h相比,pik3r3基因的mRNA表达量(P<0.01)及蛋白表达量(P<0.05)在雌二醇作用1.5 h时达到最高峰,Akt、mapk3基因的mRNA表达量(P<0.01)及蛋白表达量(P<0.05)在雌二醇作用2.5 h时达到最高峰。雌二醇作用3.0 h时,pik3r3、Akt、mapk3基因的mRNA表达量相比0 h都显著(P<0.05)提高。[结论]输卵管上皮细胞中pik3r3、Akt、mapk3基因的表达受到雌二醇调控。高浓度雌激素促进pik3r3、Akt、mapk3基因的高表达,这可能与生殖道的天然防御有关,并可能通过该途径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