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气候因子互作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气候因子互作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为选择品质优良的早熟陆地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信息.[方法]采用EXCEL 2003和SPSS19.0软件,对参试品系3年的试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棉纤维品质性状与品种特性及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研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出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新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抗旱性棉花品种蜡质含量变化及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方法】以抗旱性不同的棉花品种新陆早22号(抗旱性强)和新陆早17号(抗旱性弱)为试材,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设置正常灌溉和干旱处理,测定分析棉花产量形成期叶片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相对含水量(RWC)及籽棉产量。【结果】与正常灌溉相比,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籽棉产量,但盛花至吐絮期叶片蜡质含量提高10.84%、叶片WUE则增加23.96%。不同品种对水分处理响应不同,正常灌溉下新陆早22号与新陆早17号的棉花籽棉产量、RWC、WUE和叶片蜡质含量均无明显差异,干旱条件下新陆早22号的籽棉产量、叶片蜡质、RWC和WUE分别比新陆早17号高41.38%、14.27%、13.1%和3.84%;。相关分析表明,棉花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Tr、P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Tr的负相关系数高于Pn;与R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抗旱性强棉花品种主要通过增加盛花至吐絮期内叶片蜡质含量,降低叶片蒸腾耗水,提高WUE及籽棉产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早熟陆地棉新品种新陆早42号的叶面积指数、冠层结构、单叶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特征.结果表明:单株结铃性强、总铃数高、干物质积累量大是新陆早42号高产的重要因素.对常规陆地棉而言,当收获株数在20万株/hm2左右时,其获得高产的生理指标条件为:盛铃期叶面积指数达到4.27~4.44,盛铃期、吐絮期群体漏光损失小,吐絮期生殖器官重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59% ~ 61%.  相似文献   
5.
新陆早33号丰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陆早33号单产皮棉2772kg·hm^-2的叶面积指数、冠层结构、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特征。结果表明:新陆早33号前期营养生长的速度快、强度大;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高,且下降慢,高值持续期长,保证了充足的光合面积;叶绿素含量高,保证了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光合产物分配合理且比例高,保证了该品种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缩节胺调控的免打顶研究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结构、光分布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对缩节胺相对敏感的品种新陆早67号(P1)、Z901(P2)、Z903(P3)和澳棉sic75(P4)为试验材料,采用缩节胺调控的免打顶方式,以人工打顶为对照(新陆早60号,CK),测定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结构、透光率、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及产量等指标。【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免打顶棉花株高、果枝数和叶龄均显著增加,其中P2株高、果枝数增幅均最大,分别达到了45.2%和100%;P3叶龄的增幅较大,为39.4%。P1叶面积指数峰值最大,P2在达到峰值后降幅最小,仅19.6%;P1冠层开度谷值最小,P3在达到谷值后增幅最小;P2叶倾角峰值最大,比CK高3.4%,P3叶倾角峰值最小,仅比CK高0.91%。冠层各部位透光率在生育后期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以P4上部透光率增幅最大,达到了27.1%,P3增幅最小,仅为10.7%,P2中部透光率增幅最大,达到了28.3%、P4增幅最小,仅为14.6%,P3下部增幅透光率增幅最大,达到了23.9%,P4增幅最小,仅4.0%;P3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干物质量比例最大,达到了2.2∶1,P1次之,为2.1∶1,但单株总干物质量累积增加最大,为81.9 g/株。P1和P3籽棉产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选用对缩节胺敏感的棉花品种新陆早67号和Z903,于出苗、两叶一心、头水前、二水前、7月5日、7月12日前后分别喷施缩节胺(45+30+30+30+120+150)g/hm2,全程调控替代人工打顶,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的基础上,可降低生产成本46%,增加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从技术指标、播种、田间管理、脱叶催熟等方面介绍了新陆早42号的机采棉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谱红边参数监测黄萎病棉叶叶绿素和氮素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萎病胁迫下棉花叶片为试验材料, 分析感染病害棉叶叶绿素(Chl)含量和氮素含量(LNC)与光谱红边参数间的关系, 建立病害棉叶Chl含量和LNC的光谱红边参数诊断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病情加重, 棉叶Chl a、Chl b、Chl a+b和LNC逐渐减小, 其中Chl a下降最快, Chl b下降最慢;(2)黄萎病叶片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400~700 nm), 近红外光区(700~1300 nm)和短波红外光区(1300~2500 nm)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在520~680 nm间达极显著(P<0.01);光谱吸收率在可见光区和短波红外光区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达极显著(P<0.01), 在近红外光区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病害棉叶红边位置(REP)、红边振动幅(Dr)、红谷位置(Lo)、红边深度(Depth672)和红边面积(Area672)的值均减小, 红边宽度(Lwidth)的值增加, 且Area672减小的幅度最大, Dr减小的幅度最小, Lwidth增加的幅度较大;(4)病害棉叶Chl a含量、Chl b含量、Chl a+b含量和LNC均与红边参数REP、Lo、Depth672和Area672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Lwidth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Dr未达显著相关;(5)利用红边参数建立的棉叶Chl含量和LNC的诊断模型均达极显著(P<0.01), 其中以Area672为自变量建立的病害棉叶Chl a、Chl a+b和LNC的诊断模型和Lo为自变量建立的Chl b诊断模型的精度最高, 能很好的诊断病害棉叶Chl含量和LNC。  相似文献   
9.
不同配置模式下机采棉脱叶催熟视觉症状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机采棉脱叶和吐絮视觉症状和影响因素,研究不同脱叶剂在棉田的脱叶催熟规律,为脱叶剂在新疆早熟棉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脱叶剂处理,在每个处理内外行选择长势均匀的棉株进行挂牌调查,分析取样叶和棉铃。【结果】叶片脱落的先后顺序是上层先掉小叶、新叶,后掉大叶、老叶、主茎叶,间隔3~5 d;中下层先掉主茎叶、大叶、老叶,后掉其他叶,间隔3~5 d;整体棉株主茎叶、铃对位叶先脱落,其他叶片,如铃上位叶、铃下位叶后脱落,间隔3~5 d。棉铃吐絮顺序是自下而上,内行快于外行1~2 d。叶片脱落过程中叶片颜色由绿色4~5 d后变成褐红色再过3~4 d后变成黄色,形态上由正常4~5 d后形成斑点,4~5 d后斑点连片,再过4~5 d后整叶老化干枯。离层在喷药后3~5 d先从下部裂开,再过3~5 d后断裂,形成完整离层。叶片脱落和棉铃吐絮顺序受到棉花品种(生育期121~125 d)、配置(66 cm+10 cm或76 cm+76 cm)、施药时间(9月5~15日)、药剂浓度(225~525 mL/hm2)、药剂种类、温度(日均温>18℃,最低温度>12℃)、雨、风(>3级)、草害、病虫害、支撑点(>1)及外界碰撞等内外因素的影响。【结论】喷药后3~5 d开始出现脱叶和吐絮加快症状,20 d后脱叶基本稳定,脱叶率83%~99%以上,吐絮率增加到81%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增效缩节胺(DPC~+)应用剂量对北疆早熟棉花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为大田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提供依据。【方法】以"新陆早53号"为材料,设置450、750、1050 mL/hm~(2 )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剂量DPC~+对棉花株高、果枝台数、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随DPC~+剂量增加,株高和果枝台数均呈现降低趋势,但单株结铃有增加趋势,单铃重有降低趋势,各处理间纤维品质的差异不大。综合来看,中剂量750 mL/hm~(2 )处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生产中可根据棉花长势,在中剂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DPC~+用量,保证效益收益,持续提升棉花简化栽培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