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4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通过杂交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结合胚珠培养,克服甘薯组A系列与B系列种间的杂交不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前一种做法有克服杂交不亲和性的作用,但获得种子的机率低,而且即使获得种子,也大不发芽,或发芽后生长异常,中途夭亡;后一种做法则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用对甘薯组 A 群的种 I.tiliacea 和 I.gracilis 与 B 群的种 I.trifida 和 I.littoralis 杂交观察授粉后的胚胎发生的情况,发现授粉后7小时,花粉粒均能在柱头上发芽,花粉管也能通过花柱到达胚珠。在授粉后两天的子房内,可看到已受精、正受精、未受精等受精过程的各个阶段。此时以 B 群 K_(233-1)为母本的卵细胞受精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3.
1983~1986年,我们共用17个常用亲本,组配成33个杂交组合,累计种植1066个株系,进行鲜薯产量和干率的配合力试验。按亲本的干率、产量和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将这些组合分成13个类型,分别统计各类型组合的综合入选株系数,计算各自的综合入选率,结果如下表。  相似文献   
4.
甘薯辐射和组培相结合筛选突变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漱韵  濮绍京 《作物学报》1993,19(4):309-314
本研究采用副照甘薯强奸民意苗,接种单节段,离体培养并筛选变异体。以三种不同基因型作副射材料。初步明确了辐射和组培结合过程中一些基本技术条件,如培养基、基因型、光照条件、组培条件下的辐照剂量等,初步获得薯皮色变异系,对线虫性糠腐病抗扩展的变异系。它比常规辐射育种可节省大量田间工作量,并能缩短育种击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甘薯组 A 系列野生种 I.triloba(2n=30)和 B 系列栽培种甘薯(J.batatas)(2n=90)种间杂交的胚珠培养获得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植株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①杂种植株在叶形、叶色、茎粗细、生根习性、开花习性和抗寒性等方面均产生变异。②杂种植株的花器中,雌雄蕊结构发生变异,全部花朵没有出现雄蕊,雌蕊却有1~5枚。③杂种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动于2n=27—56范围内,观察平均数为2n=37.25,可确定种间杂种为混倍体。  相似文献   
6.
用~(60)钴γ-射线辐照甘薯获得抗黑斑病的突变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0)钴γ-射线辐照易感甘薯黑斑病的徐薯18品种,在 M_1V_3获得了5个高抗黑斑病的无性系突变体,在后代群体中也出现高感无性系,因此借助于辐照从优良遗传背景但不抗黑斑病的材料中,有可能得到具高产潜力、优质和抗病的新品种。有关生长缓慢和皮色镶嵌等突变多发生在 M_1V_1,在 M_1V_2或 M_1V_3进行选择常常能得到经济性状较  相似文献   
7.
首次将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模式,结合甘薯遗传特点应用于甘薯育种。根据4年试验结果,提出了可行的试验方法、群体规模和评定指标;并就高淀粉、高产育种亲本选配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1987年以甘薯品种宁12-17为试材,进行了薯块取样部位对干率影响的研究。收获时取100株的薯块,每株选中等薯2~4块,用两种方法进行:①将50株的薯块,按长度等分成头、尾两部分,②将另50株的薯块,按长度等分成头、中、尾三部分,然后分别测定各部分干率(干率=干重/鲜重×100%),通过各部分干率再求出整薯块的真实干率。采用①法的,首先求出111块甘薯头、尾的干率与整薯块干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  相似文献   
9.
甘薯块根感染黑疤病后的结构特征和荧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薯块的表面结构特征并作接种黑疤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孢子液试验,证实薯块表面无能直接入侵的自然孔口,而是为完整的、对该病菌具拒受性的木栓层覆盖,甚至一层细胞壁的栓化便足以抵挡其入侵;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感染区划分为坏死区和病变区,描述了两区特征、自发荧光现象、菌丝在其中的分布状况和寄主—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得出甘薯块根对黑疤病茵兼有拒受性和生理生化的保卫反应两种抗性。比较了11个品种具不同抗性的薯块感染区的特征,发现高抗者坏死区边缘清晰呈抑制状,病变区自发荧光区狭窄,愈伤木栓层数多而较厚、易感者坏死区边缘模糊呈扩散状,病变区自发荧光区较宽,愈伤木栓层数少而较薄;中抗者的表现居两者之间。认为这些特征似可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定抗性的指标,用于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