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9篇
林业   4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基于茶皂素含量差异的油茶抗性无性系是否影响茶籽象存活量和肠道菌群结构;进一步明确茶皂素在抗茶籽象方面的作用,为油茶抗虫品种选育工作以及开发新的茶籽象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将茶籽象回接于茶皂素存在含量差异的5个油茶无性系,待幼虫发育成熟后,测定不同无性系上幼虫存活量,并与茶果茶皂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比较分析油茶无性系对茶籽象肠道菌群物种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标志物种的影响。【结果】茶籽象存活量与茶果果仁内茶皂素含量的相关性为y=0.252 5x2–10.096x+107.47(R2=0.718 9),茶籽象存活数随着茶皂素含量上升而下降;对茶籽象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发现,长林166和长林40号这2种高含量茶皂素无性系中茶籽象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均与长林55号、53号、3号茶籽象肠道样本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51个差异OTUs在高含量茶皂素组的茶籽象肠道内显著富集,分别属于黄杆菌属、固氮螺菌属、阪岐肠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  相似文献   
2.
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浙江笋用林内昆虫的优势种群,其幼虫(即金针虫)是笋期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州市的德清和安吉、杭州市的余杭和临安等重要竹区的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中,鲜笋带虫率可达62%,种笋受害率更是高达80%以上,严重制约了当地竹产业的健康发展(徐天森,2004)。由于金针虫营地下生活,防治一直是竹笋生产管理的难点。化学防治会导致竹笋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现有油菜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依托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油菜抗倒伏测试风洞模型,对风洞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等关键部位进行参数设计及仿真试验,分析该模型对风洞流场品质的影响,最终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结果显示,单因素试验中,收缩段长度Lc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增加,气流品质下降;随稳定段长度Lw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加,稳定段长度1 000 mm时,风速变异系数最低,气流品质最佳;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长度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加,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0.65Lw时,风速变异系数最小。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收缩段长度600 mm、稳定段800 mm、阻尼网距风洞出口0.65Lw时,对应风洞试验区风速平均变异系数为0.139,风速较其他方案更稳定,气流品质最佳。实测验证发现,与仿真结果相比,实测风速大小无明显差别,且实测结果中各截面风速变异系数略优于仿真值,整体仿真结果与实测效果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Casmara patrona is one of the main borer pests damaging Camellia oleifera in China. Few reports about this insect were published. The life histor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enemies of C. patrona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patrona had one generation in one year or two years, and overwintered as 3rd-5th instar larva in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88 percent of larvae began to pupate in early May, and the rest kept feeding till the next year. The adults could be observed from early June to early July, and the peak of emergence occurred in late June. The adults began to oviposit in late June and terminated in early July. The eggs started hatching in early July, and then the larvae bored into the branch to feed. The entrance holes of the larvae distributed predominately in the middle of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C. oleifera tree. The larva had five instars, and there were 10-50 days when the larva did not feed between consecutive instars.  相似文献   
5.
早园竹林2种造瘿小蜂及其形成的虫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省德清县早园竹林进行造瘿昆虫危害和虫瘿类型调查,室内解剖和饲养观测虫瘿中的昆虫幼虫及成虫羽化情况。结果表明:(1)营林方式显著地影响造瘿昆虫2013年的造瘿率,砻糠覆盖样地造瘿率显著低于未覆盖砻糠的样地。(2)整株竹子上共获得349个虫瘿,其中新瘿291个,枯瘿58个;依据虫瘿的形态特征分成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5种类型,其在整株竹子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0.12%、30.95%、19.77%、6.01%和3.15%。(3)单虫瘿解剖最多可获得6头昆虫的幼虫,而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虫瘿的平均幼虫数分别为1.83、2.88、2.77、1.00和2.27。(4)联瘿型、叶片型和叶鞘型虫瘿羽化出5种301头小蜂,包括竹泰广肩小蜂和刚竹泰广肩小蜂2种造瘿昆虫,栗瘿旋小蜂、点腹刻腹小蜂和纹黄枝瘿金小蜂3种寄生蜂;竹泰广肩小蜂、刚竹泰广肩小蜂和寄生蜂在3种不同类型虫瘿中的比率分别为59:18:1、70:31:2和83:31:6。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早园竹虫瘿的认识,并为下一步综合防治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黑荆树是一种周期短、用途广、效益高的好树种.它原产于澳大利亚,现已在南美和亚洲广泛种植和利用.世界现有黑荆树人工林40多万公顷.黑荆树栲胶年产量11万多吨,占总产量的20%.本文着重介绍了南非和巴西的经验且结合国情认为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改变传统经营方式走发展工业人工林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昆虫取食、生殖等行为一直备受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学家的关注。趋泥行为是鳞翅目昆虫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补充营养的特殊行为。随着众多假说的提出,趋泥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逐渐成为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昆虫趋泥行为的报道较多,但现有的理论和试验数据尚存分歧。本文简要回顾了昆虫趋泥行为的研究历史、介绍了趋泥行为发生的性别、虫龄差异及驱动力假说,评述了这一行为对昆虫生态适应及生殖生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应整合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来探讨昆虫趋泥行为在生态学以及昆虫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竹笋夜蛾是我国重要的一类竹子笋期害虫,种类多,形态相似,难以区分,为更为准确地识别主要竹笋夜蛾的种类,本研究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饲养,对竹笋基夜蛾Kumasia kumaso、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笋连秀夜蛾Apamea repetita conjuncta及竹笋秀夜蛾Apamea apameoides 4种竹笋夜蛾卵、幼虫趾钩、臀棘及成虫翅脉和生殖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在卵形态、幼虫体色和雌雄生殖器形态上与其他3种竹笋夜蛾形态差异明显,其余3种夜蛾幼虫体表背线和亚背线形态有差异,趾钩、臀棘、翅脉和雌、雄外生殖器形态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明确了我国南方竹区4种竹笋夜蛾的形态差异,为竹笋夜蛾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原体是一类通过叶蝉、飞虱、木虱和蝽象等韧皮部取食的半翅目昆虫传播的植物病原细菌,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1000 多种植物病害。因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植原体病害被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归纳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和流行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植原体病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分析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植原体—寄主植物—介体昆虫的分子互作、植原体病害流行的要素和影响因素。此外,还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植原体病害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松墨天牛纤维素酶的研究 I.纤维素酶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松墨天牛幼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肠道内纤维素酶的组成和酶解动力学特征等。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C1酶活性最强,Cx酶次之,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弱;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3者的最适作用温区分别为35~55、45~55、40~50℃,最适pH值分别为5.0、5.6、5.0;Cx酶具有最强的热稳定性(65℃,2h),C1酶次之(55℃,2h),β-1,4-葡萄糖苷酶最低(50℃,1h)。此外动力学参数比较揭示,C1酶具有最大的Vmax和km,分别为1.0838和0.7632,β-1,4-葡萄糖苷酶和Cx酶分别具有最小的Km(0.1832)和Vmax(0.4339),但β-萄糖苷酶具有最大的酶解初速度(0.59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