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7篇
园艺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不太清楚了,大约是在1977年的“五一”或“十一”期间,南京市鼓楼公园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书法盆景联展,那时在南京工作的我第一次看到盆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继而着迷,心底即刻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学盆景。但那时想学盆景却找不到这方面的书。1984年,偶然从一家报纸上得知有一本叫《中国花卉盆景》的杂志即将170刊的消息,心里非常高兴,马上去邮局订了一份。  相似文献   
2.
一切艺术,必须是民族性的才有存在的必要存在的价值,才能被世界所接受。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之所以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就在于她所体现的民族性。日本盆栽之所以被世界许多国家以高价收购而珍藏,也是因为它所体现的民族性。由于历史根基、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国的民族性也存在差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时,这样写道:“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  相似文献   
3.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银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余独爱岭南素仁之风格。然今人多务实,素仁风格已鲜有人为,余深以为憾。素仁风格,独步海内外,世间无二。其选材、造型,独特别致,在不经意中发奇思妙想,於最平凡处作骇世文章。其意境、神韵,高雅超尘,悦眸展眉在树木端末,撼神摄魂于盆盎之外。“素仁,俗名陈素仁。他十几岁就拜鼎湖山庆云寺亮思长老为  相似文献   
5.
我性喜寂寞。但自从《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4期发表我的《闲来放情文人树,踏遍源头访古禅——循苏本一文脉深底探索记》一文后,就寂寞不再。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与我联系,探询、讨论有关问题,直到九月上旬才复归以前的寂寞。本想重享寂寞,但年底又见黄彪远的大作《文人树的自然形成与创作理念》(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12期,以下简称“黄文”)中又  相似文献   
6.
徐民凯 《花木盆景》2008,(3):F0002-F0002
记得第一次看到赵庆泉先生的水旱盆景《八骏图》时,突然间觉得心底里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在涌动,继而如潮奔突。当这莫名的东西被迅即捕捉后,我才发现它原来是这样几行文字:翠岗疏林鸣雀蝉,水绕曲岸骏悠然。俗情凡韵无一点,红园鹤楼走青莲。  相似文献   
7.
<正>“创意”到底是什么?答曰:“创意”是打破常规的哲学,“创意”是传统的深化,“创意”是规范的延伸,“创意”是思维的碰撞,“创意”是智慧的对接,“创意”是对习俗的叛逆,“创意”是创造与毁灭的循环,创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听到不少人在各种场合谈论关于盆景“创意”的话题。近几年,这个话题竟渐渐地在盆景圈里流行乃至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8.
记得第一次看到赵庆泉先生的水旱盆景《八骏图》时,突然间觉得心底里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在涌动,继而如潮奔突。当这莫名的东西被迅即捕捉后,我才发现它原来是这样几行文字:翠岗疏林鸣雀蝉,水绕曲岸骏悠然。俗情凡韵无一点,红园鹤楼走青莲。  相似文献   
9.
与中国体育的阴盛阳衰相反,中国(大陆)盆景向来是男人的世界。涉足这一领域且有所建树的女性很少,在国家级权威性刊物上展示自己作品的女性更少。但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常能看到王秀莲女士的山石盆景照图,这无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与王秀莲女士素不相识。从案头资料中知其是山东潍坊人,工艺美术师,园艺与盆景艺术学习班的早期学员。仅此而已。王秀莲的山石盆景照图早在十年前就公开发表了(见《中国花卉盆景》87.5),整整一版,四  相似文献   
10.
潘仲连(1932-2022),1962年开始从事盆景创作,其盆景艺术风格秉承了宋、明以来浙派画风的清刚、粗犷、峻峭之气,并注重发掘意向的内在气韵与风骨,在艺术造型中以体现传统固有的仁厚中和而又不失刚正风骨的民族本色为己任,从雍容大度中寻求形而上的精神超越,开创了阳刚豪放、气宇轩昂的盆景艺术之风,是当代浙派盆景重要奠基人之一,更是引领中国盆景发展的一面旗帜。先生襟怀坦白,朴实谦逊,淡泊名利,一生桃李满天下,更以广博的学识、正直的学德、独到的见地,赢得了业界的普遍尊重,影响了盆景界诸多后辈。1994年,被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和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相继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斯人虽逝,风范长存,先生的精神将与我们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