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Sentinel-1A雷达影像的思茅松林蓄积量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C波段雷达影像估测森林蓄积量的应用潜力,建立思茅松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为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大面积的估测森林蓄积量提供参考。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C波段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entinel-1A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影像不同极化方式下的后向散射系数,并分别计算4个窗口(5×5、7×7、9×9、11×11)下的9种纹理特征,共计提取75维影像特征作为备选自变量,结合45块地面蓄积量调查样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建模因子重要性分析,选择最优特征,即选取VH极化方式、5×5窗口下VH极化方式的均值和异质性、7×7和9×9窗口下VH极化方式的最大概率、11×11窗口下VH极化方式的最大概率和协同性,共7个特征因子,建立随机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R~2达到0.64,RMSE为30.35m~3/hm~2,模型的估测精度达到75.46%,森林蓄积量估测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基于C波段双极化雷达影像提取纹理特征,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建立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长时间序列洱海上游的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分析其与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洱海上游1975,1985,1995,2005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了各时期土地利用斑块信息,计算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信息熵模型和分形模型,定量描述和分析了洱海上游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近40年间,洱海上游以林地、农田和灌草丛为优势地类,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整体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转移变化方面,主要以灌草丛的转出和建设用地的转入为典型特征,单一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变化较为明显,其面积处于增加趋势;3)洱海上游197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斑块信息熵、均衡度及稳定性亦发生了相应变化。分析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洱海上游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对于提升土地集约化程度,合理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土地的科学与可持续利用,加快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