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1篇
  22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N、P的流失特征,以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研究了耕作季节后不同种植模式在每次降雨后的N、P流失特征及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非耕作季节,紫色农耕地均表现出较大的N、P流失量,最大分别达到(0.491±0.079)kg·hm-2和(12.604±13.173)×10-3kg·hm-2。N的流失量均大于P的流失量,并且N、P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不同种植模式间N、P流失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生姜种植模式的N、P流失量最大,大豆种植模式最小。不完全混合模型可很好应用于研究区域农耕地N、P流失。模型的有效系数均达到0.6以上,其中模拟N流失的有效系数高达0.958。这表明,非耕作季节农耕地N、P流失是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完全混合模型可成为该区域N、P流失预报和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柳杉人工林采伐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25年生柳杉人工林(对照)采伐后形成的柳杉人工幼龄林、经济林、苗圃地、皆伐迹地、农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除经济林外,苗圃地、柳杉人工幼龄林、农耕地和皆伐迹地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28.1%,37.8%,40.1%;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储量排序为:皆伐迹地(214.2±17.0 t C/hm2)>经济林(191.3±13.4 t C/hm2)>柳杉人工幼龄林(173.5±15.1t C/hm2)>苗圃地(171.9±9.2 t C/hm2)>农耕地(132.7±12.1 t C/hm2),分别比对照(272.9±21.8 t C/hm2)减少了21.5%,29.9%,36.4%,37.0%,51.4%。人工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减小的程度与采伐后紧接着采取的人为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土壤退化十分严重.探讨该区土壤退化机理,对于有效防治土壤退化,尽快恢复生态和合理开发该区有重要意义.着重研究了该区母质类型和特性及对土壤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区强烈反差的岩土特性和母质层次组构,控制了所发育土壤退化发生的区域分布;2.不同岩性母质发育土壤的退化指数(SDI)差异较大,体现了母质岩性对土壤退化的主导作用,是土壤退化的主导作用,是土壤退化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单作和混作栽培方式及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水分胁迫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土壤(燥红土和变性土)玉米(Zea mays L.)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一定的水分胁迫范围内,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但过度胁迫时,酶活性降低;②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燥土和变性土上生长的玉米叶片的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这与二者的土壤物理性质有关;③施肥处理[T(N100 mg+P2O5*#170 mg+K2O 60 mg/kg干土);Z(NPK+Zn10 mg/kg干土);M(5.2 g干牛粪/kg干土+NPK)]和栽培方式对玉米叶片的酶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态学特征。[方法]2007年在理县毕蓬沟森林样地内,对采伐后人工种植的云杉纯林及人工天然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以线虫纲、蜱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以倍足纲、猛水蚤目、轮虫纲、线蚓科、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仍具有表聚性,但有向下层移动的趋势。人工云杉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DG低于人工天然混交林,但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人工纯林较之混交林退化程度还不高,通过对植被组成和结构的调控,有望增加其生态系统内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7.
土壤生态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术了土壤生态型的概念和类型,指出土壤生态型研究对作物育种、土壤资源配置、区域耕作及生态农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仙女湖水库集雨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针对仙女湖水库集雨区由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提出了在水库集雨区建设由林草“过滤器”作用带系统、微型湿地生态系统、低效林改造系统、农业废弃物的“三化”处理系统、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体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系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网络体系组成的综合防控体系,并介绍了综合防控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生菜无土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刘兴南杨万勤王建辉冯德刚(甘肃省白银市农科所730900)1栽培方式采用地面槽式基质栽培和空间悬挂塑料盆相结合的立体栽培方式,需在温室地面南北向挖成宽65cm、深15cm、坡降为1∶75的土槽,槽间距40cm,在槽内铺1层塑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酸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Pb胁迫(O、200、450mg·kg-1和2 000 mg·kg-1)条件下的叶长、叶面积、生物量、各器官Pb含量特征和富集程度,并分析了红椿对Pb污染的耐性和转移效率.3种土壤下红椿都能生长,但相同浓度Pb胁迫下其在钙质紫色土中生长状况最佳,在冲积土中生长状况最差.随Pb浓度增大红椿叶片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土壤中Pb浓度在2 000 mg· kg-1时,其叶长和叶面积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O.01);Pb胁迫使得红椿根茎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还加大其叶的凋落程度,同时整株生物量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极显著降低趋势(P<0.01),但在土壤Pb浓度最大时其生物量仍达到对照的81.47%以上.红椿体内Pb含量与土壤Pb浓度成正相关(P<0.01),其6个器官中细根Pb含量最高,粗根次之,而地上部分的Pb含量较低且差异不大.红椿耐性指数值在0.67~1.06之间,表现为随Pb胁迫浓度增大,其耐性呈下降趋势.红椿富集系数与转移系数都较小且小于0.3.这些结果表明,红椿能在Pb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中较好的生存,可作为Pb污染区域潜在的土壤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