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农作物   7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們知道,茶樹是一种采叶植物,我們栽培的目的,主要地是要求它能使我們有高額的生叶收獲量並且是具备着优良的品質。因此我們必須通过合適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培养其具有廣闊而平整的采叶面,使其不僅嫩芽萌發得多而肥壯,並且易于采摘。应該說,这种良好的采叶面,是  相似文献   
2.
华山松“双月苗”,从四月中、下旬在苗圃地进行播种、六月份进入雨季时出圃栽植。因苗木在圃时间为40——60天。故称“双月苗”。用华山松“双月苗”造林,效果好、成本低、育苗技术也比较简便,是玉溪地区大力推广的造林新方法。现将培育华山松“双月苗”的具体方法简述如下:一、苗圃地的选择。因华山松幼苗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故育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靠近水源的半阴坡。为了防止幼苗患猝倒病,必须开生荒地  相似文献   
3.
手摇青叶分筛机是诸暨县红旗人民公社社员杨竟予创制的。机器全部是木、竹结构。计分筛面、筛座、青叶斗三个部分。筛面长3公尺、宽一公尺;分三档,第一档长78公分,孔眼大小一公分见方;第二档长78公分,孔眼2公分见方;第三档144公分,  相似文献   
4.
<正> 华山松是云南省主要造林树种一,历年来多采用直播和“百日苗”植苗(?)林。1976年,梁王山林场在实践中探索(?)一种“双月苗”植苗造林方法,与直播造林(?)“百日苗”造林相比,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而造林成本却大幅度下降。现将有关情况(?)报如下: 一、“双月苗”造林的兴(?) 梁王山林场地处海拔2,20-2,800米的高寒山区,年均气温12℃;年降雨量约1,100毫米,6-10月的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0%左右,干湿季分明。这里的(?)地条件适宜华山松生长。1974年以前,该场营造华山松一直采用直播方法。因种子被鼠、(?)大量偷食;发芽出土  相似文献   
5.
(一)如何估价浙江茶叶生产在解放后的成就"对发展浙江茶叶生产问题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文章")的作者唐力新同志,对浙江茶叶生产在解放后所获得的成就的估价是极不完整的,并且把这些成绩仅仅看作是"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还有某些地方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  相似文献   
6.
六月上、中旬雨水下透后(山场土壤湿透20厘米以上),40—60天的华山松幼苗可出圃造林。 (一) 挖塘整地:在杂草、灌木少的地方,可开挖见方宽15—20厘米、深15—20厘的小塘栽植;在杂草、灌木较多较深的地方,可开挖见方40—50厘米、深15—20厘米的大塘栽植。株行距离一般均为一米。每塘植苗2株。 (二) 取运苗木:从苗圃取苗造林时,要保持苗床湿润。双月苗因无侧根,可用手逐片拨取,用箩筐整齐装放。搬运栽植时,要遮盖不让烈日暴晒。当天栽不完的苗,可在阴坡潮湿处,挖15—20厘米深的土坑假植起来,第二天再栽。  相似文献   
7.
对澄江县禄充管委会辖区的249株名木古树进行逐株调查,它们分属桑科、漆树科、柏树等8科8个树种,此外还对古树的树龄、树高、胸径、冠幅等形态特征及其所在地、历史传说等进行了调查,对所有的古树进行挂牌,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猝倒病是危害针叶树幼苗的大敌。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往往会对苗木形成毁灭性灾害而使育苗工作前功尽弃。一九七九年以来,玉溪地区各县、市,在推广华山松“双月苗”造林的同时,经过反复试验,对松苗猝倒病摸索出了一套成本低、效果好、药源广泛、使用方便的简易防治方法。现将这些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我省茶叶生产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将大量发展新茶园,由于发展任务大,种苗的供应就更显得紧张,甚至是供不应求。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必须进行普遍地留养茶子,采茶时做到不损伤不采掉茶果,保证把茶子留养成熟,防止嫩采,并保证颗粒还家,粒粒做种节约用种。在收购上做到全部由国家牧购。用种子播种是发展新茶园的基本办法,但单靠这一个办法还远远不能完成我们的发展任务。因此,为了保证完成和超额完  相似文献   
10.
为了学習兄弟省的茶叶生產經驗,以推动本省的茶叶生產,經農業廳领導的批准,在茶叶生產系統中組織了一个茶叶参观团,到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四省参观。茶叶参观团的成員,包括農業廳特產局3人,公安廳劳管局1人,農(茶)場干部6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