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辽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调查辽西地区的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得出目前节水农业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节水农业的工作重点和对策.对节水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针对辽宁省中北部地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地层变硬等问题,以当地传统的耕作方式秋季旋耕为对照,设置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秋季旋耕后深松30 cm、秋季旋耕后隔年深松30 cm 3种耕作方式,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或深松处理均有利于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其中以秋季旋耕后深松30 cm和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的保墒效果最佳;翻耕或深松处理均增加了根冠比和产量,提高了玉米叶片酶活性,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其中以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效果最佳。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的耕作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3.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多为二、三年左右的丰枯交替,并有持续4年以上的连续干旱,尤其是1980年以后连续干旱的年份较多。区域内春旱严重,夏季降水明显集中,秋季水分收支基本平衡。以土壤水分季节变化情况可分为:冬季土壤水分凝聚、冻结、累积阶段,春季解冻、返浆、土壤水分大量蒸散阶段,夏季土壤水分大量累积阶段,秋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  相似文献   
4.
福建柏与萌芽杉木混交林经营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安溪半林林场在杉木迹地上营造福建柏,并选留杉木萌芽条形成福建柏杉木混交林,不论混交林经营密度大小,福建柏生长均比纯林好。大、中密度组的福建柏生长比萌芽杉木快,但在小密度组则相反。萌芽杉木在大、中密度条件下,生长不如同龄纯林,在小密度条件下的平均树高、胸径是纯林的140.2%和148.2%。说明福建柏与萌芽杉木混交培育方式是成功的,但到15年生以后,经营密度以1 500株.hm-2左右,混交比例6∶4为宜。  相似文献   
5.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法对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耕作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含水量和作物产量,该试验研究了辽西地区玉米连作不同耕作对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耕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不同,在不同的耕法中,以一次全方位深松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在20~30 cm的土壤有效耕作层中容重为1.29 g/cm3。一次全方位深松、连年秋翻、连年沟垄交替深松能够增加玉米的株高和增大玉米的叶面积,单从产量来看,以一次全方位深松、连年秋翻和连年沟垄交替深松效果最为明显,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7%、10%、3%。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宁阜新地区玉米品种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品种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区域选择适宜的品种对玉米高产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辽宁阜新地区品种混杂多样的特点,在2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该区域12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单565、郑单958、沈玉21、金玉228、良玉11、世宾28、辽单632、沈农T19、东亚56、铁丰88、东单90、登海3686的关联度分别为0.8999,0.8520,0.8271,0.8257,0.7863,0.7761,0.7592,0.7584,0.7505,0.7490,0.7371,0.7136,说明适宜阜新地区的玉米品种为辽单565、良玉11、金玉228和郑单958。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3 000 kg·hm~(-2),6 000 kg·hm~(-2),9 000 kg·hm~(-2))与两个施氮肥水平(210 kg·hm~(-2),420 kg·hm~(-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的群体生物产量(P0.05)和经济产量(P0.05),2013年(平水年)和2014年(枯水年)的产量均为C3N1处理最高,分别为14 719.95 kg·hm~(-2)和12 397.95 kg·hm~(-2),大小顺序为C3N1C3N2C2N1C2N2C1N2C1N1C0N2C0N1;秸秆还田可以充分利用作物生育期降水,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 a的研究结果显示,C3N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方面,2013年与2014年分别比最低的C0N1处理高26.83%、43.15%和44.64%、70.55%,两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顺序与生物产量相同。综合分析认为,秸秆量9 000 kg·hm~(-2)、氮肥量210 kg·hm~(-2)是提高该区域类型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并可以提高水分入渗深度,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80 cm左右,未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左右。深松使玉米根干重增加幅度为3.6%~6.1%,使大豆根干重增加15.1%,并使大豆主根系入土深度增加3 cm,玉米增产幅度1.9%~11.3%,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增产19.47%。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择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系统稳定与结构功能、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共11个指标,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将辽宁省台安县14个乡镇划分为北部风沙绿化生态恢复区、西南稻鱼洼地生态保护区、东南两河平原生态建设区和中部城镇工业污染控制区4个生态功能区,并根据分区结果,指出了各区以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