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39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地区古耕作土壤和现代耕作土壤微形态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土壤微形态研究试图阐明陕西关中地区现代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标志。【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对LGT剖面不同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发生层的矿物组合十分相似,石英(Q)和长石(Pl)占绝对优势,但C/F15?m值、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等有明显差异。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方解石和无定形Fe,Ap层中有大量针状方解石微晶、次生粘土和蚯蚓粪粒,BC层方解石数量多且形态最复杂,Bt1和Bt2层方解石很少,但有大量粘土亚胶膜。【结论】所谓的"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下部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风积物,表层Ap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耕活动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2.
研究陕西周原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曲线、总有机碳曲线、木炭屑曲线和野火活动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旱,在当时半荒漠草原上当地时常有自然野火发生;全新世大暖时期(85 0 0~310 0aB .P)气候湿润,生物成壤作用强度大,呈现森林或森林草原自然景观,野火活动极少发生;先周人迁居到周原地区(310 0aB .P)开始,人类用火及其放火烧荒开垦农田等活动,加之气候变得干旱,生物化学成壤作用减弱,致使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生态景观向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演替;15 0 0aB .P开始可耕种土地几乎开垦殆尽,生态景观完全被人工农田生态景观所代替;而近几百年来随着人口密度和聚落的增加,人类生活用火和垃圾随之加大,人类对土壤环境的干扰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粒度成分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通过对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的野外考察和粒度成分的高分辨率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区域褐色土的成壤作用过程与季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渭河第二级阶地褐色土形成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8500-3100a B.P.),从8500a B.P.开始该土壤开始发育,老官台文化兴起。从3100a B.P.开始的气候干旱化和沙尘暴堆积形成了黄土L。层。西周时期对应于该干旱期的初期。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偏光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和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颗粒的形态和粒径有一定差别;林地土壤中主要是孔道和填充孔隙,孔隙壁较光滑,剖面中微形态连续变化,而耕地土壤的孔隙形态复杂,孔隙壁相对较粗糙,从上向下微结构明显变化,其中20 cm和35 cm是两个重要转折点;大量隐晶方解石反映土壤环境频繁变化,大量针状方解石出现在犁底层中下部并指示一种短期稳定的土壤环境,大量细晶方解石反映长期稳定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5.
根据渭北高原苹果26个基地县1958~1980年冰雹史料和千阳历年的苹果产量, 并用Mapinfo6.0作专题图,研究了陕西苹果基地县冰雹的时空分布规律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应做好冰雹预报、预防和雹后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渭河中游咸阳市南寺村一级阶地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发现了含有波状水平层理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所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烧失量、CaCO3和石英颗粒微结构表面特征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平均粒径小,磁化率值低,CaCO3含量高,石英颗粒表面“V”形坑和三角痕明显等特征,与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差别显著,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OSL(光释光)测年及地层学对比,确定古洪水SWD记录了渭河中游3 200~2 800 aBP发生的一组3次古洪水事件,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向晚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引发了连续的特大洪水事件。此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区域水文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泾河中游现代洪水痕迹调查对实测洪水的校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泾河流域实地调查,在泾河中游景村水文站上下游发现了3处非常明显的4次洪水痕迹.结合实地走访,资料查阅等,准确确定了4次洪痕的对应年代,并通过弯道超高水位的计算,以及水位一流量关系和比降法模型模拟,推算出了这4次洪痕对应的流量,与实测洪水资料相比较,流量基本接近,误差分别在1.42%~4021%和~2.13%~3.16%之间.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水文测量的精度,可以借助河岸遗留的洪水痕迹校核实测洪峰流量,同时也可为历史洪水调查和缺乏水文观测站数据的流域以洪痕推算特大洪峰流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汉江上游近50a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使用EOF分解、滑动平均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对汉江上游流域1960—2009年逐月及全年降水量变化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近50a来,年降水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各月份降水量变化以4月和9月降水量减幅最大,而6月和8月降水量则有所增加。1980—1988年是汉江上游流域气候转型期。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春季和秋季西南季风环流减弱,夏季东南季风环流增强。西南季风在6—7月中旬和9月通常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该阶段降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洪水发生几率减小。东南季风在7月下旬和8月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此期间季风的增强,可能会使该阶段暴雨洪水的发生几率增大。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汉江上游水资源水能源开发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江上游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汉江上游谷地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并对其粒度组成、磁化率、烧矢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量。结果证明,辽瓦店(LWD)剖面中夹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它记录了一次特大洪水事件。利用地层学方法确定该次洪水事件发生在AD100-300之间(东汉-魏晋时代之间)。根据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了古洪水的洪峰水位在159.80m,以此计算出洪峰流量为65 420m3/s。根据2011年9月19日汉江洪水洪峰水位痕迹高程并利用相同方法反推洪水流量,所获流量数据与实测数据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0.
以汉江上游安康水库和渭河流域临潼站1960-200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资料为依据,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流域特大年径流量年份,完全与华西秋雨多雨年份相对应,但特大洪水并不都是发生在华西秋雨异常多雨年份,而是错前错后发生.受到季风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汉江上游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初夏和秋季,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盛夏和秋季;一年中汉江上游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渭河流域;渭河流域秋季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汉江上游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