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茚虫威属于噁二嗪类杀虫剂,与大多数杀虫剂不同的是其进入害虫体内需要经活化代谢转变成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decarbomethoxylated metabolite,DCJW)后不可逆地阻断钠通道,进而发挥杀虫活性。茚虫威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常见的使钠离子通道延迟关闭的菊酯类药剂而被广泛用于鳞翅目和一些同翅目、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抗药性是任何杀虫药剂使用后面临的问题,茚虫威也不例外,许多害虫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昆虫对茚虫威产生抗性的机制包括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P450活性的增加以及分子靶标F1845Y、V1848I、L1014P的突变,这些对茚虫威抗性机制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开展的,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对抗性研究的贡献度。针对我国田间害虫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及时实施对茚虫威有效的抗性治理是迫切的。对于茚虫威的抗性治理除了传统的杀虫药剂轮用、混用外,需要利用其作用机制特点开展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一是充分利用其活化代谢的特点,开展组合药剂的研究应用;二是菊酯类药剂和茚虫威的作用机制均与钠离子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采用培养基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LC10、LC25和LC50)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解毒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剂量处理3龄幼虫48h后饲养,各处理组当代(F0)3~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3.8d,但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8~2.5d,子代(F1)1~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2.6d,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1~0.5d;各剂量处理后,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F1代4~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均比对照组减轻,且剂量越大,体重减轻越显著;各处理组F0代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16.27%、58.51%和71.17%,F1代分别下降了13.66%、52.61%和66.63%;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O-脱乙基酶(P450-ECOD)比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这两种酶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16%和23%~66%,但各处理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比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GSTs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6.23%、58.51%和71.17%。表明在LC10~LC50剂量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越高,其生长发育受抑制越显著,P450-ECOD和CarE比活力上升越高,GSTs比活力下降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寄主植物对桃蚜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1995~1996年研究了寄主植物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诱导作用。在试验的甘蓝、茄子和桃树3种寄主植物中,取食甘蓝的桃蚜种群CarE和AChE活性最高,取食茄子和桃树的桃蚜种群CarE活性没有明显不同,而AChE活性取食茄子的桃蚜种群明显高于取食桃树的种群。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是桃树>茄子>甘蓝,而AChE与底物的亲和力则是甘蓝>茄子>桃树。AChE与毒扁豆碱的双分子速率常数(Ki)值大小顺序为甘蓝>桃树>茄子  相似文献   
4.
昆虫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新型杀虫剂,由于其作用机制独特,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有多种害虫的田间种群对该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甚至导致田间防治失败。本文在综述昆虫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抗性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棉蚜Aphis gossypii吡虫啉和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试验,明确与抗药性产生密切相关的解毒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棉蚜吡虫啉和啶虫脒品系解毒酶活性变化和增效剂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性测定表明,棉蚜吡虫啉和啶虫脒抗性品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其中抗感品系中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O-脱乙基比活力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吡虫啉抗性品系三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3.26倍、1.08倍、1.60倍和1.58倍;啶虫脒抗性品系三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91倍、1.04倍、1.69倍和1.46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吡虫啉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12、1.09、0.97,在吡虫啉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2.02、1.75、1.05;在啶虫脒敏感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1.02,在啶虫脒抗性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1.04。增效剂试验和解毒酶试验表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在棉蚜对吡虫啉、啶虫脒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关键词词频法,对1999年至2012年间,国内外在昆虫细胞色素P450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结果显示:昆虫细胞色素P450文献数量在此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昆虫细胞色素P450日益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关键词词频法说明对模式昆虫果蝇P450的研究依然是热点,而卫生害虫、农业害虫以及经济昆虫P450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研究方向上正向昆虫P450调控表达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拓展。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含水量分别为9.3%、12.6%和14.4%,装满度分别为100%、70%、50%、30%和0%,气体浓度为100mL/m3和400mL/m3的条件下,测定小麦对磷化氢的吸附率,结果表明小麦对磷化氢的吸附率随着粮食水分增加,磷化氢浓度和装满度增大有不同程度增加.在药量较大的施药初期和装满度大时,检测到的磷化氢浓度高于设定浓度,磷化氢浓度、小麦水分和装满度较低时,小麦对磷化氢的吸附较容易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8.
邢静  梁沛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11,13(5):464-470
采用叶片药膜法,使用亚致死浓度(LC10、LC25)的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龄幼虫连续处理5代后,试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下降了57.3% 和67.7%,同时对多杀菌素的敏感度也分别下降了60.2% 和51.5%,但对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化不明显。采用该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分别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和72 h,可诱导其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上升,但对细胞色素P450 O-脱乙基酶(EC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芳基酰胺酶(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处理5代后,小菜蛾CarE和ECOD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6、1.40倍和1.65、1.56倍,但GSTs和AA的比活力则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1.0%、27.5%和43.6%、52.5%。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拟除虫菊酯是一组杀虫剂,介绍的应用范围很广。可是,已存在一个潜在的严重危机,因为已报道对拟除虫菊酯产生抗药性的节肢动物种数从1967年的几种上升到了70多种,包括已经对其它化学杀虫剂产生极强抗药性的主要害虫,且这种情况将会由于过度施药而加重。因此,有必要寻找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策略。节肢动物抗拟除虫菊酯的报道数量比经济上防治失败的事例要多。因为:(a)在极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制及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用叶片药膜法研究了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品系 对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谱以及增效醚(PB)和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小菜蛾对阿 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联苯菊酯等菊酯类药剂间具有比较低的交互 抗性,对后者抗性为3~20倍,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为575.6倍;对氟虫脲和氟啶脲没有交互抗 性。PB和TPP对阿维菌素分别增效8.2和5.5倍,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 氧化酶(MFO)和羧酸酯酶有关。通过差光谱技术测定了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细胞色 素P450的含量,抗性品系是敏感品系的1.3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