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林业   18篇
  13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琳玉  许方岳    王立夫  郑琪  叶清      张祖福  卜文圣      陈伏生      幸娇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233-239
负氧离子不仅对空气质量具有改善作用,而且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连续观测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析负氧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水平达到Ⅰ级标准,对人体健康极有利。原始阔叶林中负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人工林中负氧离子的浓度,且原始阔叶林和人工林中负氧离子浓度都呈现夏秋高于冬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早晚浓度明显高于白天浓度的规律。因此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适合出游时间为夏秋季,且上午或傍晚最佳。此外,负氧离子的浓度与空气温度、湿度以及降水量都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也受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以为推进森林旅游业的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负氧离子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叶片受害虫取食后诱导生理防御响应是植物抵御昆虫危害的关键机制。【方法】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及其食叶害虫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为研究体系,设置种群密度20(20头/株)、种群密度40(40头/株)和对照(无虫害)等3种处理的盆栽控制试验,于处理结束后第1天(D1)和第10天(D10)采集害虫危害的樟树叶片,研究不同种群密度樟叶蜂取食对樟树叶片其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单宁)、植物激素(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和营养成分(总糖、氨基酸)含量以及樟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并探究樟树幼苗生物量与叶片中3种防御性物质之间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相比,在D1时种群密度20显著降低叶片总酚、茉莉酸甲酯和总糖含量,分别为19.3%、5.3%和27.3%,显著增加茉莉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4.1%和45%;种群密度40显著降低叶片茉莉酸甲酯含量16.0%,显著增加总糖含量26.8%。D10时,种群密度20显著降低茉莉酸甲酯含量16.2%,显著增加茉莉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27.6%和47.7%;种群密度40虫害显著降低茉莉酸甲酯含量25.1%,显著增...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场土壤养分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退化草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析表明:该草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但结构异质性的程度和尺度表现各不相同,空间相关度依次为0.788,0.470,0.758和0.650,变程依次为7.8,18.4,5.9和6.5 m,分数维依次为1.857,1.881,1.933和1.920.Moran's Ⅰ系数在近距离(1~2 m)内均在0.4左右,随着距离增大,迅速减少,克立格制图进一步形象地直观描述该地退化草场土壤特性的空间结构特征.指出土壤全氮是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针叶林混交阔叶树是改善土壤肥力、增强林地养分循环的重要措施,而混交效应受到针叶树种自身特性的影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elliottii)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针叶树种,但目前2种针叶林对阔叶树混交的响应特征还不清楚。选取马尾松、湿地松纯林以及木荷(Schima superba)补植后形成的马尾松—木荷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剖面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容重、有机碳(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计算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比较不同森林类型间的异同。混交阔叶树显著增加了马尾松林0—60cm各土层OC含量,而湿地松纯林与其混交林间OC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混交增加了2种针叶林土壤TN含量。马尾松林混交后0—60cm土层碳储量显著增加95.8%,而混交阔叶树对湿地松林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影响。混交阔叶树后马尾松和湿地松林0—60cm土壤总氮储量分别增加了15.8%和28.4%,但混交对土壤磷储量无显著影响。混交显著增加了马尾松林0—40cm各土层C/N,而降低了湿地松林0—10cm土层C/N。混交阔叶树后马尾松林0—20cm土层C/P和0—10cm土层N/P显著增加,而混交仅增加湿地林0—10cm土层N/P。混交阔叶树增加了针叶林土壤氮储量,但对磷储量无显著影响,同时混交改变了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湿地松林相比,马尾松林土壤养分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混交的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林以种为本,林木种业是林业的命脉和促进林业产业升级的原动力。文章总结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现状、成效、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林木种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对策。70年来,林木种业支撑着中国林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基地建设、林木分子育种研究、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现有良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林木育种主要集中于少数造林树种、林木长期育种基地建设薄弱,区域测试基地缺乏等问题。当前,林木育种正向高产、优质、高抗等多目标方向发展,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育种效率。未来中国林木种业需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加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强化林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分类推进生态抗逆树种、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木、观赏植物、竹类植物等种业科技工程,促进林木种业的创新发展,提升现代林木种业竞争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乡梯度森林土壤原易位N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位于南昌市城乡生态界面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区、郊区、乡村3个不同梯度土壤N原位、易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土壤来源对土壤的氨化、硝化速率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1),对净矿化速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氨化速率表现为乡村土壤来源(0.11 mg·kg-1·30 d-1)>郊区土壤来源(-0.92mg·kg-1·30d-1)>城区土壤来源(-2.02 mg·kg-1·30 d-1);硝化速率表现为乡村土壤来源(0.44 mg·kg-1·30 d-1)较低,城区(3.18 mg·kg-1·30 d-1)和郊区土壤来源(3.35 mg·kg-1·30 d-1)较高;净矿化速率表现为乡村土壤来源(0.54 mg·kg-1·30 d-1)<城区土壤来源(1.16 mg·kg-1·30 d-1)<郊区土壤来源(2.43 mg·kg-1·30 d-1).培养位置对氨化速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1);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均表现为乡村(0.68 mg·kg-1·30 d-1和-0.29 kg·kg-1·30 d-1)和郊区(1.78 mg·kg-1·30 d-1和1.06 mg·kg-1-30 d-1)较低,城区(4.51 mg·kg-1·30 d-1和3.36mg·kg-1·30 d-1)较高.总体来看,土壤N的矿化过程既与土壤理化特性有关,又明显受到城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叶片分解与竹林碳循环和养分周转关系密切,通过室内模拟氮沉降和温度升高试验,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和氮沉降条件对凋落竹叶分解的调控提供参考,为科学管理毛竹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竹原状叶片及粉状叶片(粉碎过2 mm)为研究对象,布设3因素2水平试验,即施氮(添加氮5 mg·g-1)和不加氮对照,12℃和28℃培养温度,原状和粉状叶片,恒温箱中培养78 d,采用密闭碱液吸收法定期测定CO2释放量,并计算分解速率。[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培养温度和叶片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对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因培养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上表现为培养前期(0—23 d)和培养中期(24—48 d)的分解速率高于培养后期(49—78 d)。从均值来看,施氮处理抑制原状叶片在12℃培养下的分解速率,而对两种形态叶片在28℃培养条件的分解速率影响不显著;施氮处理可增加原状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温度敏感性(Q10),但对粉状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Q10值影响不显著,且原状凋落竹叶分解速率的Q10值高于粉状凋落叶。凋落竹叶C/N在培养后期显著升高,且氮添加显著促进粉状竹叶C/N增加。[结论]氮沉降对毛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效应与培养温度和叶片形态有关。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众多,凋落物分解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不仅应该深入研究其化学和生物学机制,还要关注物理过程及其调控潜能。  相似文献   
8.
从硕士学位论文视角客观评价森林培育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为森林培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学位论文的选题提供参考。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2000—2017年我国森林培育学科2 690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探究其研究热点和发展历程。分析发现,森林培育学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而后保持平稳的态势,"组织培养"、"生物量"、"生长"、"遗传多样性"、"干旱胁迫"、"光合作用"和"土壤养分"等关键词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交叉相连;林分类型研究主要以人工林为主,天然林的研究较为薄弱;碳储量、基因表达、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氮沉降等问题将成为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内容趋于多元化、交叉化,向生态学、遗传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分支学科领域纵向发展。近20年来,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是在对研究理论的深化、创新、交叉和系统化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生态建设和林业生产实践,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开垦对草甸土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草甸土两块10×10m的样地为例,分析了草地开垦8a后的耕地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草地亚表层(1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耕地(p<0.05);草地与耕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草地的表层和亚表层的结构异质性分别大于耕地,分数维小于耕地,空间依赖性强于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程度弱于耕地。耕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草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比较相似。因此,开垦不仅影响草甸土有机碳含量的高低,而且影响其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格局。这对进一步了解草地开垦对土壤有机碳及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