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Murray)是寄生蜜蜂的重要害虫,近年入侵我国并呈严峻的扩散蔓延态势。幼虫龄期的确定是进行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害虫预测预报防治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蜂巢小甲虫龄期的划分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测量蜂巢小甲虫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和触角间距4个指标,并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图以及Dyar法则推断蜂巢小甲虫幼虫龄期数为3龄。1、2、3龄幼虫头壳宽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65.37±1.62、441.41±3.67和709.74±4.63μm,触角间距的平均值分别为173.78±0.94、298.61±2.34和441.88±2.23μm。经Crosby法则、线性回归、二次多项式回归和指数回归的方法验证,结果均表明该幼虫分为3龄是合理的,头壳宽可作为龄期划分的最优形态特征指标,体长和体宽变异性较大,不宜作为幼虫龄数划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玉米脂肪酸值快速、简便、直观、准确的测定方法,以现行的国家标准GB/T 20570-2015《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附录A中手工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为基础,采用盐酸返滴定法,对外观颜色相近的28个玉米样品及外观颜色明显差异的11个不同玉米品种的脂肪酸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8个外观颜色相近的玉米样品脂肪酸值手工滴定法与盐酸返滴定法的最小差为0.06 mg/100g,最大差为1.98mg/100g(小于2 mg/100g),2种方法测定脂肪酸值结果基本一致;二者的标准差分别在0.03~0.95mg/100g和0.11~0.82 mg/100g,RSD分别在0.22%~4.47%和0.62%~3.16%(RSD均小于5%),方法稳定性好。外观颜色明显差异的11个玉米品种脂肪酸测定值在手工滴定、电位滴定和盐酸返滴定3种方法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R2≥0.993)。盐酸返滴定法测定玉米脂肪酸值其精密度和稳定性均能满足测定要求,滴定速度快,终点颜色易判断,测定结果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市售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对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幼虫和蛹的致病力,为该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措施,室内采用浸渍法、土壤法测定了5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末龄老熟幼虫和蛹的致病力,采用土壤法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不同施用时间、不同施用剂量对蜂巢小甲虫幼虫致病力的影响。浸渍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5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致病力差异很大,其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侵染4 d、12 d后,蜂巢小甲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50%±0.05%和72.36%±3.14%,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系。土壤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幼虫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其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侵染效果达100%,显著高于其他线虫品系。蜂巢小甲虫幼虫入土后,按不同时间顺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结果表明14 d前施用均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侵染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与蜂巢小甲虫幼虫数量之比大于213∶1时,防治效果最佳。因此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具有防治蜂巢小甲虫的潜力,可在发生蜂巢小甲虫危害的蜂场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选用 6组不同全氮含量的土壤样品(梯度为 0%~0.06%、0.06%~0.1%、0.1%~0.2%、0.2%~0.3%、0.3%~ 0.4%和 0.4%~ 0.5%)和 4份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全氮含量,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相关性及检测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全氮含量的检测,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都接近于真实值,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和相对误差(RE)值,可确定杜马斯燃烧法精密度更高,且准确度更好;对于含氮量范围为 0%~ 0.06%的样品,两种方法的测定值之比(D/K)为 0.692~ 0.965,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为 0.00%~ 9.96%,测定结果不稳定,两种方法的测定值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但 R2仅为 0.9049;而含氮量大于 0.06%的样品,两种方法的测定值之比(D/K)为 0.940~ 1.104,变异系数均小于 5%,测定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R2=0.9979)。在检测成本方面,完成相同数量样品检测,杜马斯燃烧法所需时间和人力都约是凯氏定氮法的1/2。因而,杜马斯燃烧法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壤全氮检测方法,对于含氮量范围为 0%~ 0.06%的土壤样品,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而对于含氮量大于 0.06%的土壤样品,杜马斯燃烧法更加适用。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走访考察,对西沙群岛野生蜜粉源植物的种类、主要蜜粉源植物及辅助蜜粉源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沙群岛共有42种蜜粉源植物,隶属于24科36属,其中主要蜜粉源植物有4种,辅助蜜粉源植物有2种,以抗风桐、草海桐、蒺藜、椰子组成主要蜜粉源植物,以海滨木巴戟和海岸桐组成主要辅助蜜粉源植物,这些植物大部分是野生植物,少部分是栽培作物。我们对西沙群岛野生蜜粉源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中荧光增白剂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测定食用菌中3种荧光增白剂(C.I.24,C.I.210,C.I.220)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前处理采用50%N,N-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作提取剂,常温超声提取30 min。采用Sepax BR-C18柱为分析柱,以10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荧光激发波长为350 nm,发射波长为435 nm。结果显示,3种荧光增白剂在1~200 ng·m L~(-1)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线性范围较宽,线性关系良好;C.I.24检出限为15μg·kg~(-1),定量限为30.0μg·kg~(-1),C.I.210和C.I.220检出限为7.5μg·kg~(-1),定量限为15.0μg·kg~(-1);3种荧光增白剂不同添加水平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75.1%~108.1%,RSD在1.2%~14.4%。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适用于食用菌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城市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环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使城市的环境以及资源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念,之后对城市园林绿化改建工作进行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并对园林绿化工程改建过程中的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郭大政  赵珊 《山东饲料》2014,(33):55+153
在园林建设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本文主要对园林水景中水生植物的种类、作用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是蜜蜂属个体最大的蜜蜂,与大蜜蜂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我国黑大蜜蜂仍处于半野生状态的原始方式饲养。概述黑大蜜蜂的分类地位、生物学、天敌及防御机制、经济价值等,提出保护黑大蜜蜂的重要意义及建议,旨在利用黑大蜜蜂为农业发展带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