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孢蘑菇出菇前,在菇床上喷施不同剂量5%噻霉酮悬浮剂和3%噻霉酮微乳剂,12天后调查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并比较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虽然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对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综合多方面因素,生产中建议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12.5 g·hm-2~17.5 g·hm-2;在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发病前使用,共施药1次;药剂使用方法为向菇床喷雾。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备甘薯卷叶病毒(SPLCV)的特异性抗体,克隆了甘薯卷叶病毒江苏分离物SPLCV(JS∶XZ∶3-2)的全长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及分子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外壳蛋白(C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利用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SPLCV(JS∶XZ∶3-2)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SPLCV(JS∶XZ∶3-2)基因组全长为2 834bp,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架,与已发表的SPLCV其他分离物相比,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2.7%~94.4%。其中,CP基因由765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254个氨基酸残基。SPLCV 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分离物的相似性在89.2%~90.6%,其中与SPLCV美国分离物(HQ333135)的相似性最高,为90.6%;与日本分离物(AB433788)的相似性最低,为89.2%;与中国大陆分离物(FJ515896)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0.2%。将SPLCV 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上,获得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得到了大小约为54.3kD的融合蛋白条带,说明C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PCR和RT-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不同来源的甘薯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的病毒种类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病毒C(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病毒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及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等我国甘薯上常见的8类主要病毒。然后对检测的种薯进行育苗,出苗后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分析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宁夏和陕西等地设置试验点,种植背景相同的甘薯品种商薯19原原种苗和脱毒试管苗,在甘薯生长期,采用黄板诱虫法调查各试验点烟粉虱发生量并采集烟粉虱活体,检测烟粉虱SPCSV带毒率。种薯收获后,随机取样对种薯SPCSV带毒率进行检测,分析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的影响。【结果】 在检测的665块甘薯种薯中,有463块种薯携带病毒,育苗后有333块种薯的薯苗表现出叶片黄化、明脉、皱缩和植株矮化等病毒病症状。当种薯携带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60.6%;1级占31.8%);当种薯携带甘薯双生病毒或甘薯双生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组合时, 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55.3%;1级占32.9%);当种薯携带SPCSV时,苗期病毒病症状显著加重,特别是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显症率为100.0%,症状主要为3—9级(其中,3级和5级占49.0%、7级和9级占51.0%)。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回归方程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SPCSV的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结论】 种薯携带SPCSV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显症率和严重度显著增加。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烟粉虱是影响种薯携带SPCSV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了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的RNase3基因,RNase3基因由6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29个氨基酸。将RNase3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对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RNase3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6.5kD。以表达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SPCSV-RNase3的特异性抗血清。ACP-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对RNase3融合蛋白的效价达10万倍。  相似文献   
5.
 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是侵染甘薯的主要病毒之一。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SPCFV中国4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cp基因全长90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残基。4个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8.3%~8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1.3%~95.7%,存在较大的分子变异。不同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N末端的第3-32位氨基酸为多变区。将四川分离物的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cp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以表达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SPCFV CP的特异性抗血清。ACP-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效价达1∶128 000,可用于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重金属污染区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不同浓度K2CrO4(0(对照),0.4,0.8和1.2 mmol/L)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黑麦幼苗,测定Cr在黑麦体内的亚细胞分布、Cr的化学形态及其不同部位的积累。【结果】黑麦幼苗地上部和根部Cr含量随Cr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并且根部的Cr含量均明显大于地上部。0.4,0.8和1.2 mmol/L Cr处理黑麦幼苗地上部Cr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3,27.8和29.5倍,其根部Cr含量分别是对照的8.8,18.7和19.6倍。Cr在亚细胞中的分布表现为F1(细胞壁及残渣)>F3(可溶性部分)>F2(细胞器及膜部分)。不同处理黑麦地上部和根部F1(细胞壁及残渣)中的Cr含量所占比率均在50%以上。1 mol/LNaCl、体积分数2%醋酸和0.6 mol/L盐酸3种提取态Cr的比例较高。【结论】黑麦对Cr的吸收主要积累在根部和细胞壁中,Cr在黑麦体内以多种形态存在,其中在盐酸提取态的草酸盐类Cr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明确咯菌腈在苗期和储藏期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从中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采集并分离得到64株甘薯长喙壳菌;采用凹玻片法观察了咯菌腈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4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WP)防治苗期和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咯菌腈处理浓度增加,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芽管扭曲程度逐渐加大。咯菌腈还可造成菌株芽管过早出现分支。咯菌腈对供试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在0.20~0.99μg/mL,平均值为0.52μg/mL;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7~0.31μg/mL,平均值为0.24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所占频率呈正态分布,可作为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50%咯菌腈WP在有效成分500 mg/L下浸苗处理,对薯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24%,显著高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SC)同浓度下的处理。采用浸薯块法防治储藏...  相似文献   
9.
中国甘薯病毒种类的血清学和分子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9~2010年,从我国18个省(市)采集了176份表现病毒病症状的甘薯样品。利用血清学、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对上述样品中的病毒种类进行了鉴定。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样品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的阳性率最高,达56.3%,其次为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SPCaLV),阳性率分别为34.1%和33.5%。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我国甘薯上至少存在SPFMV、SPVG、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黄瓜花叶病毒(CMV)、甘薯脉花叶病毒(SPVMV)和甘薯卷叶病毒(SPLCV)8种病毒。此外,供试样品中没有检测出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是否存在甘薯轻斑点病毒(SPMSV)、SPCaLV和C 6病毒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商薯19’脱毒苗的水培快繁体系提供依据,通过研究筛选出静置水培条件下‘商薯19’脱毒苗适宜的营养液配方,明确甘薯植株叶片中内源激素种类以及水培对甘薯苗叶片激素的影响。以‘商薯19’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循环水生菜营养液、霍格兰营养液和MS等营养液配方,设置不同浓度处理,并以清水培养为对照,研究不同营养液对‘商薯19’脱毒苗生长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对水培和土培条件下甘薯激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静置水培20天,在1/2霍格兰营养液中,甘薯植株最大根长、平均鲜根重、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茎长均优于其他营养液处理。对16种植物激素进行检测,结果在甘薯植株体内检测到11种激素,与对照相比,水培植株中脱落酸浓度降低了71.37%,吲哚乙酸浓度降低了51.64%,茉莉酸浓度增加了231.68%。本研究首次对‘商薯19’脱毒苗开展水培研究,筛选出1/2霍格兰营养液为‘商薯19’脱毒苗静置水培最适营养液。对水培条件下甘薯植株内源激素检测,并检测到11种激素,与对照培养相比较,水培条件下甘薯植株的脱落酸和吲哚乙酸含量降低,茉莉酸含量增加,这3种激素浓度变化较大。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甘薯水培技术、建立甘薯植物工厂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