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2大毁灭性病害,各种防治技术也屡见报端,但该病仍然频发。笔者曾做过药剂防治试验,从表面看,的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温湿度适宜时,该病还会卷土重来,总不能得到彻底控制。我们为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3年来重新调整思路,摸索出了从种子、育苗抓起,采用生态与物理,药剂与营养调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新思路,使黄萎病发病株下降88.2%,防治效果达90.0%,籽棉增产率达47.5%,每hm2新增纯效益8369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激素等在农作物上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各地食用带毒蔬菜引起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使得人们对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担忧。人们呼唤“无害化“农产品,尤其垂青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无公害“蔬菜。应该说,无公害蔬菜市场大有发展潜力。但事实并不容乐观,近年来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已经滞后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加快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步伐,已经成为我们植保战线工作人员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麦地下害虫种群变化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其为害小麦根茎部,造成缺苗断垄,一般缺苗率10%左右,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绝收或毁种。镇平县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因甲基异柳磷的大力推厂,使小麦地下害虫特别是蛴螬得到了有效控制,虫口基数下降,蛴螬与金针虫比例接近1:1或少于金针虫,小麦受害程度明显减轻。经多年调查研究,找出其种群变化原因,以正确指导防治。一、种群变化原因(一)花生面积的逐年扩大。蛴螬成虫金龟子有喜食花生叶的习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镇平县花生种植面积在0.13-0.33万  相似文献   
4.
红薯地上茎蔓徒长,对产量影响极大。采用红薯生理紊乱调节剂(一抹灵)处理能有效地调节红薯生理紊乱现象,使养分合理分配,地上地下稳健生长,达到高产稳产目的。经红薯生理紊乱调节剂茎基处理过的秧蔓,分枝比对照多4.3条,秧长缩短11.10%,鲜秧质量缩短45.40%,叶面积增22.00%,茎基直径增粗87.00%,增质量180.00%,增产率达113.00%。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为害线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2005年河北省发现该虫为害夏玉米幼苗以来[1],近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共6省均发现侵害玉米[2]。尚未发现有为害其他作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2008年镇平县小麦蚜虫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10年来镇平县麦蚜发生情况的历史资料,结合气象资料、麦田综合管理技术等因素综合分析,找出了2008年镇平县小麦蚜虫重发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今后做好小麦蚜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