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用化学合成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合成了cry I A(c)基因编码杀虫蛋白中决定杀虫活性的第29至613氨基酸部分的1755bp DNA。合成中改变了多处AT富集区和可能引起该基因转录提前终止或引起mRNA不稳定的序列。与野生型基因相比,新合成基因的GC比例由野生型的38%增加到47%,更接近于植物基因的特点。有52%的氨基酸密码子改变为植物偏爱密码子。Western印迹分析及虫试结果表明合成的cry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人工饲养研究Ⅰ.红铃虫浙江品系(CZ)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麦胚饲料饲养采自浙江上虞田间的红铃虫幼虫。经13代的连续选育,使幼虫历期从第1代的26.3天缩短到17天左右;化蛹率从28.5%提高到80%以上;第1代雌雄的蛹重分别为19.68±3.45和16.77±2.60毫克,第13代分别为24.21±3.88和20.03±2.41毫克;化蛹越来越集中,第10代自第13天开始化蛹,6天内化蛹率就达80%。上述结果表明,此红铃虫品系(CZ)性状已趋稳定,能适应麦胚饲料,为红铃虫的群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棉红铃虫人工饲养研究(Ⅱ).麦胚饲料群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供了用麦胚饲料群养棉红铃虫实验室品系(CZ)的有关技术(卵的收集、饲料配制、群养的操作等)。研究了饲料量与得率的关系、接种卵数与饲料利用率的关系和温度对幼虫生长的影响。CZ品系已用此方法饲养近四十代,中间未采集野生品系进行过杂交复壮,而至今未发现有退化现象。雌雄蛹重分别保持在20.3±3.75和17.8±2.11毫克,能够满足大多数实验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红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1年在浙江海盐和上虞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铃虫的大田试验。面积分别为3500、3000亩。试验证明,每亩设置3~4只诱捕盆的大面积诱捕防治能明显降低田间红铃虫雌蛾的交配率(下降68.2~96.7%),棉株受害程度也减轻,与常规农药防治的对照相比,花害率下降42.4~78.9%,铃害率下降30.3~54.4%,同时还减少了用药次数,间接起到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认为,性信息素诱捕法有可能作为棉红铃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苹果试管苗的抗虫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Bt)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虫植物的育种研究,并且在烟草、棉花、番茄、杨树等植物上得到了转基因的抗虫品系,在更多的作物上则导入了Bt基因,正在测定抗虫性和筛选抗虫株系。我们在获得了Bt转基因苹果试管苗的基础上,对其抗虫性进行了初步测定...  相似文献   
6.
性信息素诱捕器用作田间棉红铃虫种群抗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一种用性信息素粘胶诱捕器收集田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种群的取样技术,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就能快速、简便、正确地监测田间红铃虫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经浙江省4个棉区的监测,证明此方法能明显地反映出各地棉红铃虫种群的抗性程度。在用药水平较高的慈溪,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已高达26—28倍;在同一棉区,红铃虫越冬代和第二代雄蛾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相似,而第一代较敏感。此方法可用于红铃虫抗性的普查,为红铃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基因(Bt)导入苹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携带改造过的长约1.8kb抗虫基因Bt的农杆菌LBA4404对苹果品种绿袖、金矮生和长富2号的叶片外植体通过真空渗入接种、共培养和在含50mg/L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70d,获得对卡那霉素具抗性、存活并产生愈伤组织的外植体为16.7% ̄37.3%,其中18.7% ̄92.9%的外植体经噻重氮苯基脲(TDZ)诱导后,即产生不定芽和形成试管绿苗营养系,营养系经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定表明,约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